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思政课教师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紧扣培养时代新人,不断提高思政引领力,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的世界观方法论,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守正创新是新时代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话语表达。坚持守正,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突出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坚持创新,就是在守正的基础上,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手段、方式和载体。还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以马克思主义学科内涵发展引领思政课改革创新。为思政课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提高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引领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讲清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道理哲理并讲深讲透讲活,需要思政课教师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学科素养。理论功底的提升,需要通过学科的引领,通过教师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提升学术能力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支撑思政课教学的资源,以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23年版)》从学科设置、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以教学引导科研、以科研支撑教学的学术导向,研究成果服务育人目标。因而,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要以高水平的学科成果支撑思政课教学,为思政课创新创优提供更多源头活水,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职责。 以课堂主渠道为重点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要建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的思政课程群。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要求,按照课程和统一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注重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注重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的结合上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要突出以生为本,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始终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不能变,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地位不能变,教师坚守课堂主阵地、发挥立德树人关键作用不能变;所谓变,是指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主动创设适应学生思想认知能力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要推动高校思政课的传统优势同数字化技术高度融合,但要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避免因技术至上忽视或弱化思政课的政治属性,规避“工具理性”超越“价值理性”的风险;要避免过度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造成教师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人格完善作用的移位或缺失。 以“大思政课”建设为依托拓展育人场域。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思政小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大思政课”建设,以“大思政课”建设完善育人体系,拓展育人场域。要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现内修与外化的双向发力。要把“大思政课”纳入学校整体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主动拓展社会实践教学资源,推进校地合作,建设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促进学校社会实践教学的协同化、体系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延伸“社会大课堂”,主动将历史文化博物馆、红色革命纪念馆等作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教育理念、教学载体、教育内容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教师要及时跟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研究和阐释,充分利用“大思政课”,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生动的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深入的学理分析,积极回应学生思想困惑,教会学生明辨是非,提升判断和选择能力,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中领悟党的创新理论,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以“六要”为标准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教师是关键。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着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育人水平高超、业务能力精湛的思政课教师。要强化政治标准,严把思政课教师选用管理考核的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完善思政课教师聘任和退出机制。要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岗前培训和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互评制度、集中命题制度;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推动数字化时代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要以教学名师为引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名师工程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和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制度,努力建设以“六要”为标准的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开展跨区域、跨专业广泛交流合作,建立起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协同机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打造思政课堂教学新样态,建设思政课教学共同体、学术共同体。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通过不断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完成好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孙秀玲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31日 第05版 版名:理论周刊
近年来,为确保数据在高校发展中发挥最大效能,西安翻译学院加强统计管理、保障数据质量、深化数据应用,为数据赋能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西安翻译学院召开教育统计工作部署会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该院成立教育事业统计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领导和统筹学校教育数据统计工作,审定各类上报的统计数据。该小组以校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内设信息统计科,下设教育事业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完善制度建设,构建长效管理机制。该院制定《西安翻译学院教育统计管理暂行规定》,从教育统计的组织管理、统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职责、统计内容及来源、统计工作流程、统计资料的管理等方面对教育统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形成“明流程,强审核”的长效管理机制;绘制综合统计工作流程图、专项统计工作流程图、业务部门统计工作流程图,明晰统计工作各环节;从数据源头的业务部门开展数据复查和自查工作;明确数据出口审核程序,将教育事业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数据的唯一出口单位;建立线上电子化数据申请审批表,确保出口数据的一致性,切实保障了教育统计数据质量。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培训。一是组建专兼职结合的统计工作队伍。该院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兼职结合的统计工作队伍。每年对统计员进行备案,及时掌握统计员队伍情况,确保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二是强化统计工作培训。每年组织举办两次培训活动,上半年围绕法律法规的学习,开展统计法律法规教育,增强依法统计意识,切实规范统计行为。下半年针对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开展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常规统计分析工具普及等实务培训,切实促进统计人员业务水平提高。 ——搭建现代化统计平台,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一是配备现代化设备。为了保证统计工作的高效顺畅进行,学校为每位统计工作人员配备了专用计算机。为确保数据安全,学校有数据备份计算机未接入互联网,其余计算机均可根据数据填报需要调取学籍管理、资产管理等相关系统中的数据。二是搭建现代统计分析系统。2019年,学校购置了集采集、审核、归档为一体的数据统计分析平台,为统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强化数据挖掘与利用,助力教育规划与决策。一是加强各类办学数据对比分析。该院参照教育部办学标准、校舍建筑标准、各类评估标准,全面加强各类统计数据横、纵向对比分析,把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全方位反映学校各方面的建设情况。二是强化数据思维。该院将数据思维与学校发展规划相连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制定具有可实施性、合理科学的解决对策。目前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已成为学校“十四五”规划制定、年度任务目标制定、年度经费预算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三是重视数据赋能决策。学校在专业发展、机构设置等方面遇到问题时,可通过精准、科学的数据化剖析予以解决。即通过“查数据、看数据、用数据”形成相关数据分析报告,解决和预测教育管理中的难点与重点,提升教育管理效力。
《教育研究》第10期刊发刘同舫《大历史观视域下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动力与文明意蕴》一文提出,基于大历史观审视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动力与文明意蕴,有利于把握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性、规定性和进步性。大历史观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将其作为审视教育综合改革的方法论,意味着将教育综合改革内嵌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强国史和世界文明发展史的双重历史叙事维度。在社会主义强国史的历史叙事中,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动力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追求,规定了教育综合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妥善处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与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世界文明发展史的历史叙事中,教育综合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教育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探索,其内蕴的根本任务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情怀,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塑造提供主体支撑并铸牢价值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教科文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教育科技文化领域全球治理的最重要平台,是能够在思想上影响世界的国际机构,也是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关键平台,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促进我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是新征程上教科文工作的职责使命和主要任务。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作为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推进教科文工作的第一方阵,必须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破除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围绕新形势、新要求,以新理念、新思维推动教科文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将总书记的战略部署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穿到教科文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落实到具体行动和工作中,以新作为、新业绩为教育强国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升思想引领力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教科文工作。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中关于教科文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与教科文组织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结合起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充分发挥全委会协调服务职能,加强沟通协调和积极引导,会同委员单位进一步深化与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以实际行动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我国与教科文工作的具体合作事务与项目中。 着力扩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影响。协同各委员单位健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阐释与推广机制研究,结合教科文组织各职能领域实际,创新方式,拓宽渠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等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科技、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在教科文组织平台得到更广泛深入认同,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贡献中国智慧。 二、深化专业合作,增强知识贡献力 努力为应对世界教育共同挑战提供中国方案。依托委员单位、高校和专家力量,通过组织科研,深化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伟大实践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研究,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理念的研究,总结提炼推动教育变革、有效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与和平的教育经验及蕴含其中的教育理念,针对当前国际社会在实施“教育2030目标”中面临的困难挑战,加强对世界教育共性问题的研究和2030年后全球教育发展问题研究,通过有效方式与世界分享,为面向未来的全球教育变革提供中国方案。 聚焦重点领域,增强对世界教育发展的贡献。一是加强女童和妇女教育发展合作。积极配合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履职,深化对女童和妇女教育的专业研究,进一步总结提炼我国在该领域的经验,结合发展中国家对发展女童和妇女教育的迫切需求,形成推进世界女童和妇女教育的新方案,不断创新内容与形式,为世界女童和妇女教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二是积极支持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建设,支持在国内建设一批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城市、乡村、东中西部的STEM教育创新与国际合作基地,构建STEM教育创新合作网络,加强国际STEM教育合作,搭建STEM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推出一批有影响的STEM教育合作项目,与世界分享中国STEM教育的理念与经验。三是聚焦数字教育、STEM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等重点领域,非洲、小岛屿等共建“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等重点地区,强化精准合作,针对不同发展中国家需求,设立教育合作项目,落实好中国—非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对话会成果,重点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国际版,并积极支持相关二类中心、教席,以项目带课程、带设备、带标准方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STEM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方面多语种优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 三、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携手推动教育变革 积极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用好2030年教育高级别指导委员会等治理机制,积极为解决全球性教育问题和国际重大教育倡议与行动建言献策,提供中国方案。支持我国专家积极参与教科文组织重大研究报告、重要国际文件起草、重大倡议行动和重大合作项目实施,积极鼓励和支持二类中心、教席、高等学校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加强对教科文组织职能领域前沿问题的系统研究,通过多种途径为教科文组织开展全球教育治理提供知识贡献与智力支撑。 以优质教育公共产品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力量。瞄准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教科文组织战略重点,用好我国的预算外捐款,积极与教科文组织合作实施一批见实效、有影响的国际合作项目,重点实施好中非信托基金和STEM教育基金项目以及长城奖学金项目,支持中国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与项目学校开展校际合作,积极为非洲等地发展中国家提供教师培训、职业教育、应用技术高等教育等方面支持。持续办好女童和妇女教育奖、孔子教育奖等奖项,激励和引导国际社会加大对女童和妇女教育等的重视与投入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加速实现“教育2030目标”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积极与教科文组织合作在全球教育重点领域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为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