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董事长致辞
研究中心简介
中心领导
研究指南与项目
指导委员会
研究队伍
媒体集萃
新闻动态
西译新闻
研究中心动态
西译教育参考
校外资讯
审核评估
学术动态
智库观点
教育资讯
资料下载
研究之外
丁祖诒专栏
媒体丁祖诒
访谈丁祖诒
追忆丁祖诒
解读丁祖诒
董事长专题
校内活动
校外活动
媒体报道
西译之星
校友之星
学子之星
教师之星
教育世家
西译视频
政策研究
政策解读
政策查询
校史档案
史志编研
史料征集
数字档案
西译文库
纪念专题
加盟报名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教育资讯
>>
查看详情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2025-03-13 16:03:33
◎摘 要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教育事业发展纲领性文件,是首个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教育行动计划,是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顶层制度安排,是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更好发挥建成教育强国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教育强国;中国式现代化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确保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如期实现擘画了宏伟蓝图、明确了行动指南。深刻认识《纲要》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有助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也有助于充分理解政策实施的意图、方向和路径。
《纲要》是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教育事业发展纲领性文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纲要》是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教育事业发展纲领性文件,在把握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明确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路径,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团结领导人民完成“扫盲教育”“两基教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不断引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纲要》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发展的百余年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引领教育强国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颁布实施的。一方面,《纲要》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虽然《纲要》被冠以“教育强国”之名,但其是以教育强国为主题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事关教育事业发展整体,事关教育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纲要》围绕教育强国建设主线,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分2027年、2035年两步走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面向近期高起点开局,为教育强国建设打牢基础;第二步面向中长期高质量推进,指向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全方位提升我国教育综合实力。《纲要》的颁布实施,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实现教育事业发展新的质变提供了政策指南。
2.谋划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路径
《纲要》是基于中国国情、教情,面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国际竞争需要,对教育事业作出的总体安排和全面部署,是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政策。从政策话语看,《纲要》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反映国家、社会、人民等主体核心诉求的教育政策。从政策文本来看,《纲要》共计十一部分,除总体要求外,其他十个部分均基于问题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体现了鲜明的行动性特征。同时,教育政策可分为基本的教育政策与具体的教育政策[2]。《纲要》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政策之一,其颁布实施对教育事业发展整体影响深远,是今后我国各项教育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其政策话语和文本的行动性特征会深刻影响我国的教育政策体系,对今后十年立足中国实际推进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范本。总之,《纲要》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着我国教育向着更加公平、优质、创新的方向迈进,将有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纲要》是首个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教育行动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3]《纲要》作为首个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教育行动计划,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1.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教育强国建设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惠及全体人民的国家行动,与促进人的现代化密切相关,将会通过促进人的现代化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4]。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资本驱动有本质区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彰显了人的主体地位,是对人的发展本质的复归。
教育强国建设就是要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重要任务,回归教育本质,服务全局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纲要》围绕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例如,在扩大人才供给规模方面,《纲要》要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并提出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占比等。就研究生教育而言,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研究生教育规模特别是理工农医等学科的研究生占比有待提升。有研究对48个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情况不同的国家进行研究生教育指标的统计与分析,预测到2035年我国千人注册研究生数量为6.6—9.0人,研究生注册规模达到933.8万人—1365.9万人[5],结合国际比较和国情、教情分析,可见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存在大幅提升的客观需要,《纲要》强调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便是对这一客观需要的回应。总之,《纲要》的实施落实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必须着眼于社会整体,重视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个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即第一步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是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于教育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必须在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从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纲要》是实现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顶层战略规划,深刻体现了国家战略需求对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也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的重视,其颁布实施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纲要》是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顶层制度安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不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纲要》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提供了制度安排,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了制度保障,对服务国家发展全局、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构建制度框架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6]。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对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三者均为人类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相互之间存在着互促共生关系,并通过彼此间的联动,生发促进人类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专章论述,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内在逻辑,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7]。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三者统筹发展的内在机理,明确三者作为子系统在社会发展的总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方式,形成联动发展的制度安排。
《纲要》既是以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的战略规划,也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制度安排。《纲要》强调构建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与其他七大体系相互作用,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例如,《纲要》提出,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建设高等研究院开辟振兴区域发展新赛道[8]。这一系列举措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提供了制度安排。
2.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制度保障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发展,创新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从历史上看,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往往是技术的颠覆性创新,且每一次科技革命的知识和技术创新密度都在不断提升,国家与创新行为之间的联系也愈发密切。因此,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通过国家行为赋予创新活动更加严密的组织性和系统性,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有学者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四大子系统构成[9]。四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既是教育、科技、人才要素的流动性不断加强的过程,也是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相互配合,共同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过程。《纲要》围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谋划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如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搭建校企联合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平台,建强技术转移转化等专业人才队伍等。同时,面向国家创新能力提升需要,实施“沃土计划”“脱颖计划”,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推动学科融合发展,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支持濒危学科和冷门学科[10]。这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就是要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提升创新活动的效率,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制度保障。
《纲要》是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举措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这种愿望源自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源自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纲要》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人民美好愿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举措,体现了我们党的人民立场,对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具有重要意义。
1.助力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11]。这一美好愿望是14亿中国人的共同愿望,是14亿中国人共同的梦想,具有最广泛的民族共识、最强烈的民族情怀[12]。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推动我国实现了从教育弱国到教育大国,再到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蜕变,增强了人民的教育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历史思维思考教育强国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增强历史自信奠定基础。因此,从历史纵深来看,《纲要》的编制、颁布和实施对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具有重要意义。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基本教育需要的基础上,将推动教育的全面进步,为实现建成教育强国这一美好愿望奠定基础。
2.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价值要求。无论是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还是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都离不开教育,无论是人的全面发展,还是财富的极大丰富,都依靠教育。教育事业是关系人和生产力发展形态跃升的事业。一方面,教育是“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及“用好蛋糕”的战略性基础[13],它通过促进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为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奠定基础、提供动力。另一方面,教育具有文化传承和精神创造的功能,能够为人民提供精神充盈的信仰生活、积极自信的心理生活、和谐包容的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纲要》基于教育的人民属性,着眼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将有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教育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石。
《纲要》对更好发挥建成教育强国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14],要从“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来把握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其一,“先导任务”说明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目标之前必须完成的先期性任务,强调建成教育强国在时间上要先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实现。其二,“坚实基础”说明要通过建成教育强国为党的二十大所谋划的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保障其他工作能够顺利推进、有效开展。其三,“战略支撑”说明教育强国建设要主动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主动支撑全局发展[15]。为了更好发挥建成教育强国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作用,《纲要》以“三大属性”为思想主线、以“六大特质”为主要特征、以“八大体系”为基本结构、以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为关键要求,围绕教育强国建设主题,形成了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将会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更深层次的变革、取得更伟大的历史性成就,真正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先手棋”。
《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教育强国建设主题部署的战略举措,体现了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奋斗的历史主动。它全面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举措,为教育强国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萧宗六.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J].人民教育,1997(11).
[3]习近平.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4]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2-8(1).
[5]刘军男,杨颉.面向2035的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预测——基于48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与趋势的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4(5).
[6][7]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二〇二四年七月十八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24-7-22(1).
[8][10]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2035年)》[N].人民日报,2025-1-20(6).
[9]徐祖广.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
[11][14]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9-11(1).
[12]周洪宇.新时代全面建成教育强国的指导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1).
[13]刘复兴.教育与共同富裕——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J].教育研究,2022(8).
[15]周洪宇.准确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与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24(21).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研究”(21JZDW00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高校社科咨政研究)“教育强国的内涵、指标和实现路径研究”(23JD20143)的研究成果]
【作者:周洪宇,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余江涛,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原载2025年第3/4期《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周洪宇 余江涛
标签: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教育强国建设
丁祖诒教育研究中心
陕ICP备2022003684号-1
电话:86-29-85893146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街办太乙正街182号
技术支持:
丁祖诒教育研究中心
网站首页
新闻
搜索
购物车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