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董事长致辞
研究中心简介
中心领导
研究指南与项目
指导委员会
研究队伍
媒体集萃
新闻动态
西译新闻
研究中心动态
西译教育参考
校外资讯
审核评估
学术动态
智库观点
教育资讯
资料下载
研究之外
丁祖诒专栏
媒体丁祖诒
访谈丁祖诒
追忆丁祖诒
解读丁祖诒
董事长专题
校内活动
校外活动
媒体报道
西译之星
校友之星
学子之星
教师之星
教育世家
西译视频
政策研究
政策解读
政策查询
校史档案
史志编研
史料征集
数字档案
西译文库
纪念专题
加盟报名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教育资讯
>>
查看详情
深刻理解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2025-03-27 14:31:02
石红梅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内在一致、相互作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能否实现良性互动,教育是关键的一环。教育作为科技、人才的基础和先导,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为进一步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指明了前进方向。
把握教育对科技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赋予了教育更重要的使命。
教育是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石。教育为科技发展提供知识传承和体系支撑。教育系统将分散的科学发现整合为系统的学科体系。科学技术经验的代际传承、知识共享和再利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结构化基础。同时,教育为科技发展奠定思维和方法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和问题拆解能力,普及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研效率和规范性。此外,教育为科技发展整合资源和搭建平台,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推动学术成果商业化产业化,成为产业创新的纽带。
教育为科技人才培养提供土壤。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是孕育科技人才的摇篮,没有高质量教育体系,就难以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人才。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理论教学到实践创新,教育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为科技创新输送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才能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培养造就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各学段教育在培养学生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激发创新活力,还可能催生颠覆性技术。
教育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世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持续创新的可能。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理论支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落地应用。此外,教育界加强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研究,参与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制定,为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提供伦理指引,确保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相协调。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不断突破,教育体系对跨学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视,将进一步放大其对新科技的支撑作用。
把握教育对人才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些都取决于高质量教育对人才的塑造。
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人才,是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
教育协调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培养人才与满足社会需要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满足社会需要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提供运行所需的劳动力、技术和管理能力,推动各领域发展。社会需要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动力,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否则会导致人才浪费或供需失衡。人才不仅是社会需要的满足者,也是社会需要的创造者。通过创新和实践,人才能够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社会变革,从而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教育需要前瞻性地预测社会需求,避免人才培养滞后;而社会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为人才提供发展空间。两者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方能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协调发展。
教育助力形成强劲的人才竞争力。无论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领域,教育都是知识传播和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教育不仅传授知识,还塑造人才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无法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教育通过塑造人的能力、社会关系和精神世界,为人才的全面发展、人才竞争力的有力形成提供了支撑。
教育推进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内在一致、相互作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能否实现良性互动,教育是关键的一环。教育作为科技、人才的基础和先导,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增强系统观念,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建设良性循环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以高质量教育推进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教育驱动科技自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新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肩负龙头使命,要不断强化其作为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深度衔接国家科技战略。聚焦“四个面向”,主动对接国家和社会需求,以基础学科突破为支点,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搭建联合研发平台,促进高校优势学科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形成“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生态闭环。
教育强化人才自主培养。教育通过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在此过程中,教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推行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既懂技术又善于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通过不断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强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教育推进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破解这一困局需系统性构建、多维度突破,而教育在其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使命。教育要把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超常规布局前沿学科和紧缺专业,建立动态响应科技发展需要和国家战略的学科体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作者系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标签:
战略导向
创新生态
丁祖诒教育研究中心
陕ICP备2022003684号-1
电话:86-29-85893146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街办太乙正街182号
技术支持:
丁祖诒教育研究中心
网站首页
新闻
搜索
购物车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