纡余为妍,卓荦为杰,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所谓云腾致雨,露结为霜,世人踱步时光长廊,总有一瞬会在不经意间回首过往,永昼端居、寸阴虚度者多会追悔莫及;严以修身、践之于行者更感岁时檀栾。现年91岁的孙天义先生循心而行,至今仍躬耕在自己痴爱的三尺讲台上,岁月缱绻,葳蕤生香,尽显休休有容之大家风范。
椿龄无尽 以教书育人为归
第一次见先生是在2021年教师节当天。彼时陪同校领导对先生进行节日慰问。当一众人到了教室门口时,离下课时间还有5分钟,全体人员便安静地等候在走廊中。从教室后门的玻璃望去,只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师戴着铁腰板站在讲台上正在神采飞扬地讲课。这次为了采访,便亲自去听了先生为高级翻译学院本科生上的一节大学英语写作课。45分钟的课,先生是站着上的。讲台上的他儒雅风趣,专业知识讲解清晰精准,将语言的精髓要义展现的淋漓尽致。
当问及耄耋之年依然站在讲台上的精神动力是什么时,先生娓娓道来:“我是从1957年开始到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师岗位上的,特别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它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是其他职业所无法企及的。另外,教师这个职业是最纯洁的职业,师生关系是最纯洁的关系,老师的这种奉献精神真的是无私的,希望所有人好,期望自己的学生好。”说到教师职业,先生谈霏玉屑,“跟学生们在一起啊,永远感到自己还是年轻的。一日不书,百事荒芜。要是现在不教书了,我怕我会衰退的更快,比如记忆力、分析归纳能力啊,教书能让我动动脑筋,在精神上也能享受这个过程。”从先生炯炯有神的眼中,读到了他对于教师职业的那份热爱与执着、痴迷与投入。
为山九仞,功在不舍。先生27岁转教师岗之际,可谓朝乾夕惕,镞砺括羽。“从1957年以来我是从头学起的,过去的外语教育基本上是外国那种直接教学法。理论东西学得很少,对很多东西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连音标都是从头学的。我也没有学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这也要从头学。从我个人来讲,感觉我这一生就这样过来的,和学生一起走过来的。”回顾来时路,先生在教书育人上一直小心谨肃,未尝懈怠。
先生对于作文题目写作要求的讲解简明扼要
当谈及老师应如何教学时,先生语重心长地说道:“教师不是知识贩子,而是给学生传授学习方法的人。还有一点我感觉比较重要,那就是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几个方面,一个是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对学习感兴趣;第二个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还有一个就是启发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简明扼要的几句话让人醍醐灌顶,瞬间明白了“教师如何教”的真谛:教师不应该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重在启智和学习方法传授,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
接着,先生谈了如何与学生相处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要求要严格,但是严格不等于声色严厉。批评他,也要让他感到是善意的。”作为躬耕教学一线60余载的教师,先生对此感悟颇深,“老师说话是很重要的,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刺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者思想上碰到问题的学生,很容易会伤到学生的自尊。越是学习差的学生越敏感,所以老师要做的是启发他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的思考,但是要求一定要严格。”先生的话语坚定而有力,“对学生要求严格,这点是从我老师那里学到的。与我的老师相比,我的学风还不是很严谨的。我有几位老师,现在回想一下,写的字简直就跟印刷版一样。”先生谦虚的语气传递出他对恩师的尊重,“严格就是要立规矩,这一点很重要。批评时要让他心服口服,让他感受到你没有恶意,师生关系是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先生在谈话中反复强调了务必处理好“严格要求”与“善意共情”的关系,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种“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的领悟。
作为一名在青年时期便站上讲台的教师,先生对青年教师更是倍加珍惜与理解,于是他寄语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至关重要。年轻教师往往因为恨铁不成钢,批评学生的时候,特别是这个说话的语气态度有可能会刺激到学生,然后对教学反而起了反作用。我年轻的时候也是恨铁不成钢,脾气很毛糙的,有一次把练习本摔到学生桌子上,当时真是气急了,可事后特别后悔,但是那一刻真的是恨铁不成钢......所以当教师要修炼脾性,这个东西我感觉也不是一天能够养成的,但始终是教师的必修课。这些看似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教书育人就要从小处做起,我觉得这些恰恰其实是最重要的东西。”
当问及遇到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如何教学时,先生表示,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是要看到学生的长处。“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从来不交作业,但他会来上课。对这种学生首先一定要尊重他,从感情上跟他搞好关系。他不交,我也不催。到后来他开始交作业了,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说明他开始对学习有兴趣了。还有一个让我记忆比较深刻的学生,每次上课不迟到10来分钟那就不是他噢!但是后来,他就渐渐守时上课了。这些学生往往是有学习能力的,其实还挺聪明,但就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已经都20多岁的成年人了,你还把他当小孩子那样训来训去是不行的。对他们要尊重并启发,这才是最重要的。有些在上学期间被我批评的比较多的学生,毕业后还经常跑过来看我......”先生不矜不盈,用实际案例道出了育才圭臬。
在教学一线星陈夙驾60载,从血气方刚的青年到韬光韫玉的长者,孙天义教授可谓弦歌不辍,对于教学悟得深邃、悟得通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模式。然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希望青年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领悟及运用应契合实际教学环境及要求。
学生们都喜欢上先生的课
万里蹀躞 以家国大义为重
先生对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可谓雪胎梅骨存大义。“我是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的。我是生长在旧社会,成长在新社会,如果非要说我是个有点用处的人,我感到还要真真切切感谢中国共产党对我的培养,这点打心眼儿里是这样感觉的。”先生纯净而明亮的双眸,饱含了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与热爱。
当提及黄帝陵整修工程时,先生再一次打开了话匣子,“这个工程,中央和省委领导非常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好在我们国家的制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否则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绝非易事。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经费筹集,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先生的话一出口,一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国家不是真拿不出钱来搞这个工程。通过募捐是为了引起大家的重视,让大家不要数典忘祖。这是加强大家民族感和民族意识的一件大事,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很多人还意识不到,说国家怎么连这点钱都没有,其实国家是在更高的站位上来规划这件事。”谈及此事,先生边说边笑,“对我来讲一开始也是很不习惯的。知识分子是很少找人借钱的,更不要说是伸手找人要钱。教书人是很清高的嘛!可当领悟到这件事的重大意义后,我立刻开始四处奔走呼吁......我感到这也是国家给我一个机会,让我能够在这方面提高自己的民族意识......各个省都要去,我跑了很多省,跑了新疆,一直南边跑到广西,东边跑到哈尔滨......关键就是通过这个来唤起大家的民族意识,这个最重要。”先生讲到动情处,特意抬起手顿了顿,强调“民族意识”四个字。在民族大义面前,先生舍得下面子、放得下架子,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奔走在前线,跋山涉水,步履不停;山高水长,映照初心。
“大陆和台湾本就是一家人,拥有共同的祖先。在黄帝陵整修期间,我曾两次被派到台湾参加相关会议,当时台湾政界领导人也来拜谒黄帝陵;我们还组织大陆与台湾学者召开学术会议研讨黄帝陵相关课题......”先生娓娓道来当年事,不矜不伐,字字铿锵。当年先生的奔走和辛劳没有白费,不仅增加了两岸交流,也对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起到了一定作用。
作为学者,先生曾被邀请到国外作学术报告。利用这样的机会,他对外大力宣传中国的制度、对外政策以及传统文化。“我主要讲中西方文化差异。出去交流对我来讲是个学习,对咱们国家来讲也是一个宣传。但现在咱们国家是通过孔子学院来宣传文化的,比我们那时候要强多了。”先生谦虚地笑着说道。先生是实干派,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他将浓浓的爱国之情、民族之义尽数付诸于行动。
因腰椎疼痛而手扶铁腰板继续上课的先生
知音见采 不辞辛劳自耕耘
先生自2003年便来到西安翻译学院当客座教授。“那时候从政协退休了,老丁就邀请我来当客座教授。”谈及丁祖诒老院长,孙教授再一次陷入回忆中,“还是很早的时候,他刚刚开始创业,自己写了一本给自考学生用的英语语法书,就辗转托人找到我,让我帮他看看,从那时候开始就接触了。当时我感觉他这个人是很有事业心、很有想法的......他很有洞察力,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他看到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前途,也看到了个人的前途。在那种情况下能够看到这一点的人不多。”先生边讲边回忆,“他就利用这个高等教育在陕西比较发达、师资力量比较强的优势,就开始办班了,算是西安翻译学院的起步。他很有开拓精神,也很有勇气,这一点我是很看重的。我也受他这种精神感染,为民办教育呼吁过,也不是单纯替西译,而是替整个民学教育事业。”从先生的话语中,仿佛看到了他与丁祖诒老院长为国家的民学教育发展风雨兼程、携手同行,“很多民办高校的领导我都接触过,但真正比较接近我的就是老丁。”仅一句话,蕴藏着他与老院长的深情厚谊。
当问及对于西译未来发展的期望和建议时,先生条理清晰地给出了自己的意见:“经过这些年的办学,西译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具有鲜明的特色。我有三个想法,一是要认清民办与公办学校的不同,不能将公办学校的东西全盘搬过来用,这一点是我始终强调的;二是要打造自己的师资力量、师资队伍;第三点就是与其他民办院校一定要搞好合作关系,携手合作而不是相互拆台。公办的外语类院校大家都有协作关系的,每年都有校长见面会,其实就是大家在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和提高。”作为曾经担任过12年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的孙天义教授来说,对公办院校的运行管理熟稔在心,这也为他在民学教育发展规划方面提供了更宽的思路和视野。“就老丁来讲,他还是比较能接受意见的。这个人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民办教育发展史上,是有他的地位的。咱们陕西的民办教育事业从全国来说发展的都非常好,就整个陕西的民办教育,其实老丁起到了很大的一个作用......”谈话间,先生对老院长的称呼尤显亲切,“我主要非常敬佩他这种精神,我愿意尽我的力量来帮助他。现在年龄大了,不接触教学管理了,但依然会站上讲台,为学生讲课,我总想着能站上讲台就坚持讲下去,学院和学生都希望能看到我讲课......”先生一直谈着与丁祖诒老院长以及西安翻译学院的过往,耄耋之年依然在讲台上躬耕不辍,也许这正是对好友的另外一种怀念方式。
“西安翻译学院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风和精神,就是奋斗,这是西安翻译学院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一定要保持,这种顽强的奋斗精神非常好,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从先生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对于西译精神的认同与赞赏。
幽默的先生总能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
随后,先生再次以自身经历为例,为老师和学生们提出几点建议。
“小学四年级我就开始学英语了,中学也学英语,一直到大学。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学生对老师的敬仰甚至可以说是崇拜,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甚至连老师的腔调都学。我觉得熏陶这个东西很厉害,老师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句话,值得我们所有老师深思、践行。”
“学风最重要,当年我的老师也是给我改本子啊,我下来都不好意思,感觉自己还不如老师认真。现在我带的班,我给同学们改本子,他们也是说感觉不好意思,我说‘不好意思,你就好好学。’”
“大而化之,这个最要不得的。”随后,先生以青年时期在交通部工作时的经历讲解了严谨的重要性。彼时,一名与先生对接工作的同事因搞错一条代码中的一个字母,差点酿成影响力极大的事端,这件事对先生毕生都影响极大,“我经常给学生讲这个例子,我说你们现在不要认为错一个字不算什么,我说错一个字有时候是人命关天的事,这个例子对我本人也是终身警醒,我经常给他们讲学习和做事务必要严谨。”
时至今日,先生在西译教书已有19载。在这19年间,他与西译师生一道勠力同心、和衷共济,见证着西译一步步迈向更高的阶梯,见证着民学事业的飞速发展,“这些年,西译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先生一句话,表达出了对西译现任领导班子工作的认可与激励。
采访时值期末,一位副院长与先生就下学期的排课问题作了沟通,先生表示下个学期会继续授课,“这个学期因为疫情影响,好几节课没有到校面授,我感觉对不起学生,对不起学院。”先生说这句话时面带愧疚。这句话他对学生说过,也对学院说过。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这一点,先生可堪世范。
宽厚慈祥的先生总在下课后被学生们“围堵”着请教问题
横而不流 清明在躬如日升
先生曾出版过《戴高乐传》《张伯伦传》《罗斯福传》等多部译著,还审校过《英汉谚语词典》《美国谚语词典》《英汉缩略词典》《基础英语》《西安的胜迹》等丛书。当问及对翻译工作的体会以及对未来翻译事业的期望时,先生说道:“在翻译方面,其核心就是它的深度和准确度,这个直接决定了翻译的质量。现代社会节奏快,但是翻译工作不能追求速成,追求速度了,追求效益了,质量上问题就比较多了。所以,翻译一定要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先生的话语是对翻译工作的感悟,但却折射出先生重学轻利、不磷不缁的高尚品格。
采访结束后,先生委婉表示,其实自己不喜欢接受采访,他用low profile这个词形容自己做人做事的态度。看着精神矍铄的先生离开访谈室,回忆在采访中与先生亲切交谈的过程,“渊渟岳峙,沂水春风”八个字仿若专为先生量身定制。
人物简介
孙天义,男,1931年6月生,北京市人,无党派人士。现受聘任西安翻译学院名誉校长。1952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94年获美国鲍灵格林州立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86-1998年任西安外国语学院(现称西安外国语大学)院长。历任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黄帝陵基金会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英语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91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受聘任美国鲍灵格林大学、加州北岭大学、斯蒂芬学院、加州浸礼会大学客座教授。2003年,孙天义教授应邀到西译做客座教授,倾情民办高教事业,为西安翻译学院的建设、发展提出许多富有创见性的建议和举措,尤其是为高级翻译学院教育、管理、教学的创新发展和学院教学、科研质量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扫描访问手机站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