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他指出要“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这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在随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也表示,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培养和储备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力量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在未来一段时期,加快建设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力量,对我国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是助力我国在未来可能面临的国际秩序大变革中处乱不惊并占据优势的关键之举。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顶层设计的风向标已经非常明确,而具体如何突出,需要找准落脚点、关键点和突破点。
要把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力量的落脚点放在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上。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进程以来,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很多地区和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在战略规划上有很大改进空间。近年来,此问题已经得到教育顶层设计层面的高度关注,在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彰显学科专业布局的前瞻引领方面有较大动作。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国增设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调整力度空前。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战略和市场需要的重要牵引。未来我国还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提高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适配度。
要把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力量的关键点放在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2023年8月,为引导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对党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制度性的规定和安排。但青年科技人才在成长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还需要继续加大政策保障、评价改革的支持力度,助力他们更心无旁骛地聚焦实践中的重大研究方向,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挑大梁、当主角。另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离不开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支持和保障,这既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破解创新发展难题的“生力军”。因此,要不断更新人才发展与评价观念,创新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青年人才在新领域、新赛道的职业选择中有更强的获得感,让各行各业的青年人才都能脱颖而出、百花齐放。
要把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力量的突破点放在教育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上。近几年我国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力度很大,尤其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以来,在教育界反响较大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改革还需继续深化。比如我国专利申请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但专利整体转化率偏低,远低于科技发达国家。另外,存在较为注重短期性评价的情况,项目申请与结项周期都比较短,科研人员往往难以提前部署关键技术预研、研发国际先进的原创性成果。因此,要进一步改革教育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全面改善国家战略急需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比如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战略科技人才机制,学习“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经验,对“高精尖缺”的战略科技项目给予特殊长期支持政策。当然,更重要的是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健全国家战略人才分类评价机制,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百花齐放,以高水平的科产教融合有力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落地生根。
当前,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迫切需要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打破传统壁垒,促进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科技研发的创新与变革,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的共享与高效配置,并为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幸福提供强大支撑。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加快推动我国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迈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有力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陈先哲,系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扫描访问手机站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