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对我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
来源:
译苑风采
日期:2024-10-17 17:42:10
点击:678
属于:西译文库
(该文章发表于2003年12月)
我院从2000年开始,成为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至今已历时三年,已经培养出了第一届毕业生。本文试图总结三年来我院高等职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经验、体会,进一步作好高等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仅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就多达70余所,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确实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在丁祖诒院长的直接领导下, 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短短的三年时间,专业设置从4个发展到19个,在校生从500发展到8000多人,在教育思想、教学质量、办学条件等方面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通过三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实践,逐步加深了对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认识。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1.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多类型的,既有对复合实用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有对科研开发型、产品设计型人才的需求,本科和高职高专分别承担着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任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不能仅仅局限于专科层次,它和以学术性和研究性为目标的普通高等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是共同发展的关系,不应是谁优谁劣、谁高谁低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面向行业或行业群,针对社会各种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培养复合实用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类型。由于和普通本科的类型不同, 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等,理所当然地和普通本科教育有所区别。
教育部提出“三教合一”的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普通专科教育和成人教育,今后统一为高等职业教育。但是,教育部并没有把自学考试、学历文凭考试纳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而且自学考试或学历文凭考试的课程,是多年前制定的,并没有脱离“压缩型本科”的课程体系,采用的教材也比较陈旧。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自学或学历文凭考试的助学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向自学考试或学历文凭考试靠拢的做法,也不尽恰当。
2.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大众化教育的属性
众所周知,高考成绩的高低,一般和考生的智力开发水平、理解和接受能力密切相关。每年高等学校招生,实际上是对考生按高等院校的层次和高等教育的类别进行分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未达到精英教育录取标准的考生。可见,职业教育 之所以具有大众化的属性,除了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门类多、数量大的原因之外,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也是大众化的录取标准。
根据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生源状况,使我们逐步认识到教育部对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完全符合社会需求和生源的实际情况,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
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
① 打破传统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三段论”
传统的高等教育,一般是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顺序,分阶段实施教学的,课程体系和结构追求完整、严密,提倡厚基础,宽口径,就业之后,不求“上手”快,但是有“后劲”。如果高等职业教育也沿用“三段论”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培养的必然是“本科压缩型”的毕业生,其理论水平和科研开发能力不如本科毕业生,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不如中专毕业生。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本科压缩型”的毕业生,当前就业已经非常困难了。实际上,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中,多数是普通技术型、应用型人员,说明社会需求数量较大的是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与高职高专实行“本科压缩型”的教学模式有关,人才培养的规格没有作到“适销对路”。
为了“适销对路”,主要课程都应当尽可能地瞄准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在千军万马办高职的新形势下,谁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谁就在人才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办学就能进入良性循环。
② 理论课不求系统、不求完整,够用为度
高职高专的理论课,应当是为实践、能力、技能课奠定基础的,其广度、深度要视实践、能力、技能教学的实际需要而定。所以,高职高专的理论课,不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而是主要是解决“是什么”、“怎么用”的问题,这样的理论课学生不会觉得深奥难懂,易于被多数高职高专学生理解和接受,既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也能把理论课教学纳入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范畴。
③ 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职业教育是针对未来工作岗位的教育,不能沿袭学院式教育,不能与劳动就业脱节。如果我们的高职毕业生不需要岗前培训就能上岗,那么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就会大为改观。所以,技术实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有以应用为主旨的特征,要突出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不可局限于书本知识。现在的情况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毕业生,虽然学了《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不知道如何询盘、还盘、定单、包装、运输、付款、保险、索赔、报关、退税,不熟悉进出口公司日常事务性工作;学信息工程类专业的虽然学了《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理论,却不会使用检测仪器、仪表,对于常用电子设备不会维护、维修。显然,这种脱离劳动就业的教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4.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所设置的专业,并不属于教育部审定的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学科”,针对高职教育的行业特点,教育部又专门提出了高职专业设置的“门类”。所以,高职专业的建设,不能沿袭“学科”建设的思路。正确的高职专业建设,应当具有行业的针对性,满足行业对技术、技能的需要,进行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其中,非外语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只有那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才能作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引进师资时, 有选择地聘请高等院校的退休教授固然重要,从企业、 事业单位引进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更为重要。同时,也要相应地调整待遇政策,工资要和业务水平、工作能力挂钩,不能完全按学历、职称划线。实际上,我们这些从公办院校到西译工作的教授,由衷地体会到:国家对民办院校的法规政策、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针对生源状况因材施教、西译的办学理念、管理和培养模式等等,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的,教育、教学思想也是需要我们认真调整的。
5.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沿用西译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学院所有的高职专业,都坚持了丁祖诒教授所倡导的“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和“专业+外语+ 现代化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部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不谋而合。从我院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以来,在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中,都体现了复合、实用的原则,尤其是非外语专业,前五个学期的外语教学,每周高达6~8个学时。实践证明,非外语专业加强外语教学,对于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遗憾的是,我们很多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没有处理好外语与专业、外语与就业的关系。
二、我院高等专业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和诸多的非外语专业,和我院多年的助学教育比较,还属于新生事物,全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我们的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1 . 教学计划问题
制定教学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术和教学研究方面的问题,不完全属于是行政决策问题。教学计划虽然在实践中需要不断调整、完善,但是一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培养模式是不会改变的,而非主干课程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关大局。三年来,由于我们制定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不够稳定,制定教学计划的责任不够明确,修改教学计划的程序不够规范,致使教学计划多变,出现了高职教学多头管理,计划人人插手的局面。如今看来,我们以往的教学计划不论如何制定和修改,都没有真正体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摆脱“压缩本科型”的束缚,周学时偏多,实践教学比例偏少。
最近,面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面对高职教育对象的状况,检查我们教学的实际效果,促使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认真地反思,重新审视了我们的教学计划,感到我们的教学计划再也不能小修、小改了,需要做根本性变革。变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教学为就业服务,教学计划必须回归到教育部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上来。
(1)真正贯彻西译人才培养的模式,注重外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外语的听说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是我院学生飞向社会的两个翅膀。高职非外语专业外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为了提高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为学生就业服务,并且要兼顾英语四级水平考试的要求。为此,今后非外语专业的外语教学,要重新选择教材,提出“精读”课程也要注重听说的教学要求。最近,有人针对高职新生外语基础参差不齐的状况,建议新生入学后,在摸底考核的基础上,实行外语分级教学;也有人提出新生入学后的前两个学期,集中较多的课时,先把学生的外语学习引导到“正路”上来,以后每个学期可减少外语课时,仅保持外语教学“常流水,不断线”,这样可能会避免大部分学生跟不上、没信心,到放弃的现象。
(2)瞄准本专业对应的行业,设置就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课程
三年来,我们的非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教训是很深刻的。目前,我们的非外语专业课程偏多,甚至单纯追求每周要达到24 - 28课时。我们认为,教学也要讲究“投入产出”,课程多、周学时多,教学经费投入就多。但是,这种“投入”是否有相应的“产出”呢?如果只考虑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性,不顾及学生是否能学得懂、用得上,这样的“投入”意义何在?
实际上,在非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上,不突破“压缩型本科”课程设置的束缚是不对的,沿袭自学考试课程设置的框框也是不恰当的。今后,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必要再参照本科、自考或其它院校,必须走自主设置课程的路子,办出我们自己的特色专业。除了 “专升本”考试课程必须保留外,大胆砍掉偏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的课程,作到课程少而精,就业针对性强,使学生能学懂、会用。最近,在我们召开了高等职业教育大讨论、大总结、大反思、大改革的会议之后,经贸系主任武汉生副教授认为,属于高职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考虑不再开设《经济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等课程。他根据从第5学期开始,就有很多学生开始考虑就业、考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把与专业有关的课程集中到前两年讲完,把社科类、选修类课程放在最后一年的建议,很有研究价值。
另外,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改工作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教学计划制定和修改的第一责任人是系主任,并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院长审定。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精简课程,减少授课课时,就为实践教学腾出了时间,也有条件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岗位实习和实训。
职业教育的理论课也应当蕴涵实践,理论课教师的教学难点恰恰在于联系实际,而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于脱离应用的理论。为了加强应用,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引导学生注重应用,例如进行课程设计,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开辟第二课堂活动。国内外资料显示,办规范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教学投入一般比办本科教育的投入还多,主要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需要耗费大笔资金。所以,我们尽可能地开门办学,联系一些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产学结合、实习和就业结合,还可以和企事业合作,实行“定单”、“定向”培养。同时购买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等模拟教学软件和一些主干课程的CAI课件。
3.专业课程要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
根据我们对人才需求市场的了解,对于高职高专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更看重职业资格证书。尽管高职高专教育定位在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我们的高职高专教育仍然属于单一的学历教育,不具有职业资格和劳动就业准入的教育功能,没有形成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教育制度。职业资格标准与学历教育要求之间缺乏相互衔接,造成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一定困难,高职高专院校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我们要率先改变单一学历教育的局面,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列入我们的教学计划,争取对我们的学生完成“一历一证”的教育,在此基础上争取各种能力和水平的多个证书。
4.要设置就业情景好的专业方向
面对高职院校一哄而起、独立本科院校风起云涌的态势,深感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会越来越严峻,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我们如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问题。只注意招生,不考虑就业,必然会影响学院的生存和发展。招生工作需要投入经费、人力和精力, 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样也需要投入经费、人力和精力。为了让高等职业教育也像我院的助学教育那样,保持高入学率、高就业率,也能实现招生、教育、就业的良性循环,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培养工作,就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如今看来,丁祖诒院长提出的“专业设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观点是正确的。就是应当集中精力、人力和财力,办一部分就业前景好、办学条件成熟的专业。所以,对于已经批准招生的专业,今后有的可以停招、停办,有的可以变通为一种专业方向。例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可以设置机电一体化或自动化专业方向,室内装饰与工程可以设置装潢设计或装饰施工专业方向等等。
总之,为了改革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认真总结我院职业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为就业服务的本质特征,改变各个专业知识结构和主干课程的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质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