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实现智慧的提升。课学教学是充满智慧的艺术,无论是线下教学还是线上教学,都要把握好教学的五个“度”,做到有温度、有坡度、有密度、有广度、有高度,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一、温度:建立平等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该因势利导,创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宽松、乐观、向上、积极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
每个学生都是主动发展的生命体,校园应成为学生求知的学园、活动的乐园、生活的花园、温馨的家园,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摇篮。平等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让学生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获得成长经验的愉悦,获得道德进步的体验;满足学生道德自律发展的需要,在道德践行中学会尊重和责任,在学生的心中涌动真、善、美的高尚的审美情操;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能体面地享受学习与生活,个性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满足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智慧的提升。
教师应重视平等和谐友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唤起学生生发智慧的激情,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温度的。从理念上看,以学生为基点,依托生命自然的现实、潜能和可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从目标上看,以差异为基础,基于身心、情感和智慧的培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从方法上看,综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创新性地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从方式上看,以课堂为载体,引导超越文本、课堂和教师,促进课堂生成;从效果上看,以目标为底线,立足学生想学、会学和学好,实现师生共成长。
二、坡度:由浅入深满足不同的学生需求
课堂教学要认真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分散难点,抓住重点,把所学新知识,按学生的认识过程和认知水平,划分为几个“坡度”,由浅入深满足不同的学生需求。坡度的大小要以能不断激发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为标志,做到拾级而上,循序渐进。
支架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该教学法是指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儿童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换句话说,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教学可以创造“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应当不停顿地把学生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为重要参考点。教师教学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要利用知识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善于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桥梁,仔细地观察学生的每一个过程,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设置支架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知识构建的方式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经验和方法,让学生通过理解、探究和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养成自主学习能力。问题的提问要有艺术,要分类落实,顾全各个层面的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引导学生从浅思到深思,推动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三、密度:精讲多练疏密相间提升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要做到疏密相间,每一节课的容量不能过大过密,超过学生的吸收能力,但也不能过小过疏,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学是学校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应引领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在钻研课程标准、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做好“课堂教学链”: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及时地批改作业、认真讲评作业,注重课堂上的个性化辅导和小组式合作教学以及认真做好复习考试。学校可以根据教学的环节制订基本要求与管理制度,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对教学环节进行规范化的处理。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强调课堂教学规范,讲究课堂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将教学五环节细分为以下十要素:①备课,②课前准备,③上课,④作业选择、设计和批改,⑤辅导学生,⑥学生课堂表现性评价,⑦阶段性学业测试,⑧期末综合练习习题设计,⑨观课、评课,⑩质量分析。
上课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活动是实际的和千变万化的,课堂参与者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现实人,课堂内容既固定又灵活。一位教师的优秀与否往往体现在其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即教学是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到“精讲多练”,既重视讲的作用,又保证练的需要,讲练结合,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精讲”给多练提供指导,提高练习效率,要求教师的讲课做到:内容精要,突出重点难点;方法恰当,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语言精炼,简洁生动。“多练”既包括一定的数量要求,也包括一定的质量要求,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运用最有效的训练方式,切实地培养技能,发展智力。
四、广度:拓展知识丰富知识内涵与外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每一节课的内容要做到精心策划,要有一定的广度,围绕教学目标做到既有点又有面,点面结合。要做到有广度,教师就必须充分备课,善于利用教材及其他教育教学资源,拓展知识的覆盖面,丰富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备课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遍的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然会得到提高。一般来说,备课应把握“备而有用,有利于教,有利于学”的基本原则。
备课是一个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最为直观的体现。备课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而在实际调查中,影响教师备课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理念、备课中是否考虑了学生的特点和基础以及是否选择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等。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要坚守有效性、系统性、整合性以及先进性的原则,切合学生实际,详略有度,同时又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利用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做好备课工作,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此外,教师不但备课,还备人。研究学生的心态,顺着学生的思维,因势利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从“老师讲,学生听”向“学生学,老师导”转变,以学生为主体,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备课时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三位一体,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活动的现代化;要根据各年段课程标准,结合不同课型,思考学习某一内容的标准。
五、高度:深入知识应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创新”仍然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体系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级,其中“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四个层级指向的是高一级的认知水平,体现的是问题解决、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要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学生的学习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理解”的层面。这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把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着力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完成任务的能力,使教学体现一定的高度。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收到更加理想的效果。探究式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等途径去主动探究,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一般来说,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步骤大致包括下列环节:发现并提出问题;选取关心的焦点,提炼出主要问题,确定探究的方向,并形成假设或预测;制定研究计划,利用各种途径搜集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对获得的信息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评价其有效性;解释数据及信息,形成一般结论,并将结论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如撰写一篇新闻、完成一份报告、创作一个故事等等。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在课外进行,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合作探究。而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者,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还应该是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教给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料、设备、指导等支持;同时还是学生探究成果的评价者,在探究任务完成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促进学生对探究任务的深层次理解。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五个“度”,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展现师生融洽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留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创设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溶入真情开启智慧的闸门;给学生一个“愉悦的课堂”,赋予学生生命主体的快乐。
扫描访问手机站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