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清明节、寒食节的风俗
延续了几千年的清明节,民间自然有着不少传统习俗,哪些是有趣又利于身心的呢?
1、首先是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萌发,很多人会趁着扫墓的机会,一家老小在山里游乐一番,路上随手折上几支鲜花,或者是叶芽萌发的柳枝,回家插到水瓶里,让居室充满生机。许多文人墨客也在清明节期间走到大自然山水中,领略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舒缓沉闷冬季压抑郁闷的心情,顺便写两首诗。
2、到了清明节,怎么能不扫墓呢?作为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扫墓最早兴起于秦代,盛行于唐代,并一直流传至今。清明时节扫墓,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这是我国最大祭祖的日子。扫墓时,人们会带着酒水、食品等物品来到墓地,将墓地的灰尘清理干净,修整坟墓,把食品供奉在亲人墓前,寄托对于亲人的思念。
3、放风筝也是清明节人们喜欢的娱乐活动,与现代人们不同的是,古人放风筝可不只是白天放,夜里也放。只不过夜里放风筝的时候,会在风筝下面或者风稳拉线挂上一串漂亮的彩色小灯笼,在夜空中看去,仿佛闪耀的“神灯”。还有人把风筝放到天上后就把绳线剪断,任凭风筝吹到天涯海角,这样寓意着疾病就像风筝一样,随风吹散。
4、自古以来,人们还有在清明节植树的习惯。现在人们提到植树节,第一个想到的是3月12日,而古人却习惯在清明前后植树。
其实古人植树的习俗就来自于丧葬,西周时期的统治者一开始在坟墓前栽种树木以显示身份,这个时期的普通百姓还没有资格在坟前种树。直到春秋时期,民间才开始模仿统治者在坟前植树。不过在汉代以前,清明和植物并无太大关联,真正将植树与清明结合到一起的是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连年征战,无暇回到故乡,他当了皇帝后才想起回家祭祖,不过连年兵荒马乱,他找不到祖先的坟墓,在大臣的帮助下最后才找到一块墓碑,他在旁边种了松柏作为标志。
恰巧这一天是清明节气,他将清明作为祭祖节告示天下。以后每年的清明,刘邦都会举行祭祖、植树活动,清明与祭祖就这样结合到一起。唐代,人们清明踏青之时,常常会在坟头插上柳枝,成活的柳枝也起到了植树的作用,“无心插柳柳成荫”嘛。
5、荡秋千也是清明节的习俗。当然,现在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自己有心情,就可以荡秋千,但是在古人眼里,荡秋千是有着象征意义的。荡秋千是古代女孩子玩的游戏,南北朝时期玩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唐代盛行于大江南北。民间传说,荡秋千可以祛除疾病,而且秋千荡得越高,生活也就越来越美满。
我国清明节、寒食节的来历
按照中国古人的习惯,凡是有节日,必然有对应的诗词,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诗词大比拼。清明历史如此悠久,又是踏青时节,诗词自然更是少不了,我们也可以从诗词中窥探古人如何度过清明节。
唐朝诗人张继的《阊门即事》:“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这首诗关系到清明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吃寒食,这一天人们不动灶火,忌吃热食。那么不吃热食吃什么呢?寒食呀。北方人这一天会吃事先做好的枣饼,南方人的食物则有青团和桂花糖藕等。
清代女诗人杨韫华的《山塘擢歌》写道:“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这反映出,清代人们到了清明节,家家户户都从小贩那里,买些柳枝插在自己家的门楣上,人们外出扫墓时,也会在衣服上插上柳枝。这个习惯很像现在的在墓前放上一束鲜花。
宋代吴惟信创作《苏堤清明即事》一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一家人趁着清明,出游踏青,直到太阳落山才返回的情景。
扫描访问手机站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