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什么”是战略层面的问题,“怎么教”是战术层面的问题。“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在线教学的有效展开要求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基于活动建立师生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等要素之间的联系。通过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连接老师、学生、家长、学习平台、学习资源和学习社区等,构建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学习场”。这个“学习场”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学习样态。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开放性,即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而且可以按照个人所需选择学习内容。那么,大规模集中化的线上学习的效能如何保证呢?实践证明,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效果不佳。基于情境的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基于活动的教学设计是最能吸引学生参与的。
基础教育阶段的使命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学会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规则。这些素养远比知识来得重要。所以,我们的在线教学不能局限于学科教学的那些知识,拘泥于重复训练的那些习题。我觉得,“停课不停学”的同时更要强调“停课不停育”。这次对抗疫情的战斗何尝不是一堂最生动直观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大课?抗击疫情中白衣天使义无反顾的责任担当、志愿者们无私付出的奉献精神、普通市民共克时艰的互助精神,还有海外华人捐资捐物的家国情怀,这不都是一本本活的教科书吗?在这一本本活的教科书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和伟岸的灵魂,看见了他们身上闪耀着的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中国精神。
譬如,思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线上的社会调查,从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的抗疫情况,分析整个抗疫的得失,撰写调查报告。语文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阅读书籍。物理、化学、生物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项目,指导学生开展家庭生活实验。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应该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提出一些基于学科的学习问题,设计一些学习项目,组织学生向书本学的同时,向生活学、向同伴学。高中阶段还可以提出一些跨界的综合性课题,引导学生用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思维模式充分思考,开展见仁见智的讨论。因为疫情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不仅仅是医疗领域的问题,它衍生出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外交问题、伦理问题、治理问题、法律问题,等等,不一而足,应该说是全方位的社会危机。如何运用这些鲜活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启迪学生的理性思维?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校外的课程资源,丰富学校的在线教学课程体系。其实,线上教学的开展,在近些年已经积累了一些很好的学习资源。通过这次的应急反应,梳理整合,可形成学校的课程教学新范式。
如何看待“怎么教”的战术问题呢?我们必须先弄清楚问题所在。在线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从教师方面来说,是如何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互,如何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过程;从学生方面来说,是如何提高在线学习的参与性,如何培养自主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从家长方面来说,是如何减轻家长额外的负担,如何消除家长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担忧。我以为,在线教学实际是在重新建构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在疫情的背景下,在线教学是目前主要的教学途径。若要发挥在线教学的优势,除了技术的支持,更关键还在于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线上教学需要教师更多遵循理解和尊重的原则。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屋檐下,教师可以直接根据学生的现场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掌控学生的学习行为。那种感觉是置身一种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公共“气场”。在线教学却很难呈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和生生互动的氛围,少了一种亲切感。由于教师无法有效运用既有的方法来实时掌控全体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认知程度,也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此,线上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主观内驱和行为自觉的依赖度就相当高。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的学情,理解学生由于处在封闭的个人空间而造成的缺乏支持性的孤独感,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在线教学的要求,消除家长的疑虑,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督促学生有效学习。
我们要对线上教学在“战时状态”采取的措施和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估,形成规律性的认识,重在研究从“战时向平时”转变的有关问题,探索开学后进一步推进在线教育和传统课堂结合,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效能的新教育模式。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兴起。人工智能与网络契合介入教育和学习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与日俱增。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引用的预测研究,2017~2021年人工智能市场将增长50%,2021年前数字教育市场将每年增长5%。教育和学习的环境与生态将面临重塑,教育和学习方式的迭代更新不可避免。新技术将为学校带来全新的办学模式,给教师带来全新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生动的立体课堂。因此,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在所难免。面对终将过去的疫情,我们的学校应当化危机为契机,前瞻地去思考未来学校的变革和未来学习的转型,积极探索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教育。
前些年,在人工智能技术刚露头的时候,不少权威的或赶时髦的智库都在预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许多职业和岗位将要被淘汰,教师这一职业居然位列其中。这种纯技术主义的预测,只浅表地看到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单一功能,而忽视了无论线上线下的教学都寓有的育人功能。教书育人功能的全面落实,不但要关注当下在线教学的效能,更要关注未来学校全面育人的发展预期。如果新技术运用得当,它可以拓展学习者的学习视域,可以丰富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成为批判性的思考者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者。同时,技术还可以帮助教师改善知识结构,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技能,积累教学智慧,提升教学理念。总之,未来的学校是开放的,未来的学习是创生的。未来学校的开放性主要是指学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一物理空间,更是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合成机构。未来学习的创生性主要是指学习不仅是对固有知识的掌握,更应关注学习者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且对解决未来问题做好一定的储备。因此,线上教学应该围绕这两个目标持续深化。
扫描访问手机站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