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而言,高校教师不仅仅作为学生在学科专业方向上的领路人,更应该成为广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修养领域一个极为重要的引领者。鉴于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以及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尚处于实践和建设的起始发展阶段,教师又是课堂教育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因此, 正确认识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教师面临的挑战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高等问题,就成为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绕不开的课题。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传道、授业、解惑”,回答了教师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战略目标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等院校不断加强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践中,上海市相关 高校在探索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困境,尤其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 其它专业课程之间实际存在的“两张皮”现象的探索中,于 2014 年提出“课程思 政”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 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格局,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各门专业课程中,使思想政 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有机融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潜移 默化影响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联系密切,有共同点,也有区别。首先,二者互相联系,不能 截然分开。思政课是课程思政的基础,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的延伸。高校教师也是从 高校大学生成长起来的,只有在过去大学学习阶段思政课堂上的扎实学习与钻研, 掌握了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才能在专业 课教学中挖掘和运用思政元素教学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 机统一,才能不断提升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真正担负起培养新时代社会 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只有在学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 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在课程思政中,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的领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 念。如果没有先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课程思政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 之,如果没有课程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必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课程思政” 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在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解决大学生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问题上同向同行。其次,二者在主要作用上又有 区别,不能互相代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在 当代中国,其主要任务是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就是要使同学们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道义性的理由 和逻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从而更坚定对马克 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信心。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 德树人、人才培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教学中,在使大 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增强政治意识伦理观念和思想价 值引领,既不是单纯的专业课教学,也不是把专业课变成类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而是一种有机融入、无缝衔接的自觉的既“教书又育人”、既“教做事又教做人” 的教学过程。再次,在教学方式上,二者存在显性与隐性的区别。前者冠名“思想政 治理论课”其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目了然,后者的思政教育功能则隐藏在挖 掘和运用思政教育资源之中。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立德树 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二者必须彼此兼 顾、同向同行,既不能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 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全员、全过程、全 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的作用,思政理论课和课程思政,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 互有区别。在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中,二者既不能缺位,更不能错位。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高层次专业 人才的重任。因此,必须从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培 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 体系有效切入点的高度,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努力提升立德树人的 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高校课程思政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客观要求。教育历来都存在着注重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我 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 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一以贯之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从“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新时代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发展,虽然党的 教育方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和变化,但皆是根据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 我国教育的性质、方向和基本政策的全面规定和深刻阐释。不仅如此,在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的实践中,始终把“德”字放在首位。所谓 “重莫如国,栋莫如德”。从又红又专、“四有新人”到德才兼备、“立德树人”; 从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门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工作队伍、“专门开设思想 政治理论课,到本世纪之初开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一级学科 中,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等,充分显示了党和政 府高度重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 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 性的需要,从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着眼,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领 域的指导地位的战略高度出发,客观上需要专业课教师跳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的提高是政工人员的事,是思政老师的事”的固化思维和固有观念,践行“教书育 人”相结合理念,抓住课程改革这个“牛鼻子”,深入发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 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其次,高校“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实 现寓价值观教育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创新方式。“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 价值观教育、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第一要务是“价值塑 造”。“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知识传 授和能力培养才能有正确的依归,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进而实现培 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 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根本任务。 再次,高校课程思政是实现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高校课程 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担负的责任,而且也是各课 程教师都具有的责任,涵盖所有教师、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的那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 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 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课程思政客观上有利于’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
三、“课程思政”实践中高校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挑战
第一,高校教师对“思政课程”的认识误区,会影响教师“课程思政”的自觉 性。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一直存在“两条平行线”的问题,即一条是专业 课程,另外一条则是思想政治课程。两条平行线互相不重合,也互相不干扰。它们相 互之间逐渐形成了两个完全被割离的“孤岛”。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在我国几 乎所有的高等院校中,思想政治类的课程都是单独成课,单独编制教学计划,并且都 是由专职的思政类教师独立完成,而其他的专业课教师则只需要负责本专业的专业 课程教学。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几乎是互不联系的“两张皮”。从 学生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思想困惑在专业课程的教师那里得不到任何消解,甚至 简简单单一句“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的言语,都会给学生思想带来极大冲击,加 之大学生长期形成的重专业课程学习而轻视思想政治理论的心理,严重影响着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 传统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这种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两条平行线”的问题,势 必在高校教师中产生认识误区,即专业课程教师的职责就是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完 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至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理想信念等 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与己无关。在教育教学的内容上, 认为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干扰专业课程自身的教学活动,减 弱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育人要求和价值的深刻理 解,缺乏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人文素养、工程伦理和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合重要 性的深刻领悟,从而导致缺乏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不够,影响了教学实践执行力。由于思政 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理念提出时间尚短,高校教师普遍对课程思政建设关注不 够,教师对其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研究也不够,对专业课程融会思政教育的一些深 层次问题研究较为薄弱。从笔者的一些调研结果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在课程思政 研究的队伍中,存在着思政专业的教师较多, 理工专业的教师相对较少的现象。有 些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缺乏精准把控,尚末形成稳定的研究范式和值得推广的 课程思政教学示范案例等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课程思政相关问题的 深入认识和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执行力度。 第三,缺乏明确的鼓励政策和有效的评价体系,影响教师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当 下,高校普遍将课程思政纳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之中,并将原本独立分开的 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筹划。但是,目前的评价标准一般都具有明确的思 政内容教学量,而往往忽视如何对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学内容“质”的评估,对于如 何判定思政内容是否有效融合进专业课程无法进行清晰的判断。另外,不同于传统 的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并非显性地存在于学科知识体系内,这就对教师的教学创新 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精确评价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产生了技术性的困境。当前 “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中,对教师的工作环境、学科差异、育人实 效未能体现足够的差异化和留出应有的成长空间,未能形成长期有效的激励措施,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强化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对策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组织领导是首位,教师实施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 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 见功见效”。高校教师是将专业知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导到学生思想中去 的具体实施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们既肩负传授专业知识的责任,又肩负立德树 人的责任,对于培养高质量人才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第一,切实增强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处理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联系不 紧的问题,需要教师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提高课程思政的自觉性,要全面准确地 领会党和政府有关课程思政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努力增强课程思政意识,认识在专 业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自身做起,构造正 确的价值观,树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贯通融合一体的新时期的育人理念。 树立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教师应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打铁还需自身 硬”,现在的高校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强的科研潜力,理论知识丰富,创新 能力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完全胜任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在思想政治价值观引领方 面,更应该努力研习课程思政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修养,以充实自己 的“武器库”,主动承担起育人责任,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坚 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为人师表,做好示范,以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知识、阅历、 智慧和人格魅力滋养学生,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 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 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才能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实现协同育人效应”。 第二,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教师要有将学科内容与思政教育融 合的能力,找到二者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方法。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政元素挖掘和有 机融入专业课的能力和课程思政教学组织能力。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而逐 渐成长起来的高校青年教师,不仅普遍具有较高的硕士博士学历,掌握较为系统的 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自主意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青年教师肩负着“为党育 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承载着在新的时代立德树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的历史 使命。今日高校的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生力军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希望,课程思政 能力建设刻不容缓,学校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帮助青年教师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能 力。 “以训促教”。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新教师入职培训、青年教师专题培训等方式, 强化青年教师理论学习,提高青年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能够在具体 教学中做到学科知识性与育人性并重。学校在教学团队建设时,要明确要求团队中 所有教师都必须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育人责任,青年教师必须参与课程思政相关教研 活动,而不是仅仅在团队中挂名而流于形式。 “以赛促教”。用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调动广大青年教 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学校可以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综合能力竞赛、课堂 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方法竞赛,运用竞赛以及专门针对课程思政教学为内容的征 文和竞赛等活动,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的 目的。 “以老带新”,“典型案例分享”。学校可以充分发挥优秀教学团队的优势, 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从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学组 织、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多个环节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将课程思 政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教育教学中。学校应鼓励跨专业交流,特别是思政教师与专 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让思政教师与其它专业的青年教师组成理论学习小组,共 同完成不同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好各专业课程的思政 化建设。另外,学校还应充分发掘总结推广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鼓励教师探索 课程思政多元化教学方法,依托在线课程建设网络平台,采用小班制,实行专题讨论 模式、案例分析模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于教学实 践之中。 第三,重视和健全课程思政的激励政策和运行机制。课程化思政建设是一项系 统工程,需要从制度上建立健全组织保障基础,构建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如采取与 先进教师评选、教学名师评选、职称评定等方面挂钩等措施,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思 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组织推动上,学校应及时发掘和总结推广成效好、反 响佳的典型教学案例,为提升课程育人效果树立样板并提供借鉴。学校通过大力评 选、表彰课程思政先进典型,课程思政建设优秀个人和教学团队,总结推广课程思政 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等等,促进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向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迈进的 关键时期,国家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在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 导纲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通过 完善和健全各项保障基础和激励机制,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大力培养新时代 能够肩负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 班人。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