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章发表于2005年6月)
从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学院既面临新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学院应该抓住“升本”的契机,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审时度势,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这是坚持学院正确的办学方向,尽快提升办学水平达到本科教学要求,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准确科学定位
弄清专科向本科转轨的基本内涵
高等学校办学合理定位与分类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迈进,高等教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必须有一个准确科学的定位。这是办好学校的前提与基础,是指引办好学校的指南。学校定位是一所高校把握自身发展目标与方向的根本,是对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分工和协 作关系中所处地位的选择,也是自身对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培养空间的选择和确定。所谓学校定位,即一所学校办学方向、角色定位、特色所在的办学理念和价值的追求。高等学校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每所高校承担的任务、服务功能的类型和范围不同,其定位也不同。
高校要科学定位,应该从三个层面来考虑。第一、学校必须充分考虑自身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办好学校的最大动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社会要求大学培养各方面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大学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培养不同类型的多样化人才,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 需要,培养人才要具有前瞻性,要有科学的预测。
第二、学校必须充分考虑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和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三个方面。学校必须充分了解国内其他高等学校的发展状况,特别是本地区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的状况,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的历史积淀,发挥自身的相对优势。必须以“差异”发展的思维,分析人才需求的空间,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机遇,错位发展。
第三、学校必须充分考虑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优势和特色,来确定自己的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规格学科布局、服务方向、管理模式和办学特色等。必须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特求发”的办学方略,体现优势,持续发展。
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问题,实质上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问题。由于各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办学条件不同,地位等级的客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分层办学能促使各类学校各具特色,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层次和水平,大致分为四种类型: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型大学:培养精英人才和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本科生占有一定比例),设有研究生院和部分没有设置研究生院但能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和高级技术创新专门人才,能授予博士(少量)和能授予硕士学位的高校。本科生为主,研究生占有较大比重。教学型大学: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培养本科生为根本任务,没有或有少量研究生教育。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在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技术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能够为当地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性人才。高职高专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性、适应性和灵活性,能满足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
综上所述,我院的学校定位一定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一定要考虑我院在高等学校中的位置;一定要考虑我院的办学优势、历史积淀和现有的办学条件,扬长避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校情,既不贪大求全,好高骛远,也要科学预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确定的目标既要鼓舞人心又能经过大家努力得以实现。因此,现阶段我院定位为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宜。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外语专业为优势学科,发展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具有多种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适应时代要求,高水平的综合型民办大学。类别定位:教学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专业人才 。
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类型,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已成为本科教育的重要力量。据有关资料统计,2004年全国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677所,在校生达725.7万余人。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比例最高的是福建省,高达41. 1%,最低的是浙江省,也达到21.7%。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有利于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有利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多样化;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和高等教育布局的区域结构;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在高等教育中有着特殊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我院由高职专科升格为教学型本科院校是一定内涵上“质”的变化,必须对其基本内涵从新定位。
1、办学层次的定位。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重点,新建教学型本科院校应明确本科层次定位,同时兼办高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教学型本科院校。
2、办学职能的定位。本科教育应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立校之本;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科水平是强校之策;开展社会服务是对外的窗口,充分体现新建本科院校的价值。
3、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他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具有“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持续发展潜能”的鲜明特点,走培养应用型人才之路。主要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加以体现。
4、学科定位。以外语为优势学科,以文、经、管、工等四大学科为主,建立起外语(多语种)、经济、信息等多学科的综合型大学。
5、规模定位。本、专科教育并重,逐步扩大本科教育,到2010年全日制本科生达到18000人,控制高职规模,本科专业达20个。
6、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要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7、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要充分发挥我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并具有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重点建设以外语专业为主的若干高水平的学科。只有特色鲜明的学校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
理清发展思路
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要实现从高职院校升格为教学型本科院校的转变,必须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理清发展思路,正确处理五个关系,才能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一、应用性和学术性的关系:教学型本科院校培养具有创新潜力的,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较高,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科学创造能力。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后续开发能力,学生既要掌握基础理论,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学的重点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怎样来的”以及“当前的学术前沿是什么”,即知其所以然。高职高专在知识的构建上只要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技能性和实用性特点。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是什么”和“怎么用”。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是有质的区别的。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在培养高层次学术型人才上不同在办学定位上必须突出“应用型”,应用生命力在于实践要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又与高职高专院校不同。在应用中要不断提高学术氛围,要正确处理好应用性和学术性的关系。不讲学术的应用,永远是低层次的应用,不讲创新的适应只能是被动的适应,应用性和学术性要并驾齐驱。学术性是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教学质量是一所大学的生命线,学术活动则是一所大学生命的活力,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新建本科型院校必须多开展学术性活动,增强学院的学术氛围。
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教学为主,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不需要科研。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主要是为教学服务,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关注科研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科研主要集中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教学与教研、科研密不可分,要树立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思想。无论是高职或新建本科院校都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要以教学为中心。但新建本科院校,在着重抓好教学同时,必须加强科学研究,以改革求提高,向教研和科研要质量。要逐步建立和健全本科教学和科研研究系统,形成教学和科研研究网络。教师既要教书,又要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学院要组织科研立项课题研究要组织高年级学生参与科研,培养科研思维,训练科研方法和培养初步科研的能力。会教书的教师是好教师,会进行研究的教师是好教师,既会教书又会进行研究的教师是更好的教师。重视教学是大学的优点,重视学术是大学的优点,既重视教学又重视学术的大学是更优秀的大学。因此,有人比喻“学院的生存靠教学,学院的地位靠科研”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只是埋头教学,而不从事教学研究或科研,教学质量是难以提高的。
三、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走“内涵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重,以外延式发展为主” 的道路,从宏观上看,高等教育在继续发展规模同时,要着重提高教学质量;从微观上看,学院要控制规模,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尽快实现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真正实现办学内涵的实质性的提升。
四、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是一所本科院校综合实力的标志,它直接体现学校的学术水平、科研方向办学特色及服务面向的能力和社会地位。专业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专业在职业与学科之间建立起桥梁,一个专业可能受到若干种职业的影响,或者影响到若干种职业,这种影响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专业在职业与学科之间起中介作用,职业影响于专业通过课程来实现,学科影响于专业也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没有课程,学科不可能达到专业;没有课程,职业不可能直达专业。因此,学科、专业、课程与职业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新建本科院校原有教师队伍专业意识较强,但学科意识淡薄,科研方向不够明确,学科带头人匮乏,学院缺乏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正确处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尽快实现由单一专业建设向学科建设的提升。从职业角色看,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岗位。从学科建设角度看,专业建设既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又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专业是学科及其分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结合点或交叉点,它更强调灵活性、适应性和职业性。因此,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通过学科带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化专业设置。要追踪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需求,及时增设市场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以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要适当拓宽专业面,走大专业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路。学科建设一方面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另一方面学科建设又要求在专业建设中提升师资队伍质量、营造科研环境和开展产学研教育。因此,必须强化学科意识,规范专业建设,实现由单一专业建设向学科专业的提升。
五、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硬件是软件的载体和支撑,加强软件建设又可以带动硬件建设还可以弥补硬件建设的不足。新建本科院校在硬件建设有了基本规模,但按照本科院校合格评估,还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强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实现“达标”。但是,显得更为重要、更为紧迫的是着重加强软件建设,软件建设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人,相对硬件建设来说见效比较慢。如教师队伍建设总量、结构、质量与本科院校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教职工队伍素质(学历职称)的提高、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体制与机制创新,办学理念的提升、校园文化和良好风气的形成等,显得比硬件建设更为紧迫。只有在继续加强硬件建设同时,着重加强软件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从高职学院升格为名副其实的本科院校,提高本科院校的整体实力和教学管理水平。
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办学水平达到本科教学要求
一、开展教育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学习《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修订稿)、“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围绕民办高校发展、改革的方向、办学理念,办一个什么样的民办教学型本科院校和怎样办一个这样的民办教学型本科院校等问题,开展教育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加强学习是前提,更新观念是关键,体制改革是基础,教学改革是核心,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观,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提高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理念。
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教师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力度,为建设教学型本科教育提供人才保证。实现从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主体,到以专任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辅助的历史性转变。努力建设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辅助,结构合理,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为重点,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妥善处理专兼教师的比例,每年专职教师递增100名,至 2010年专职教师数达到全体教师80%左右,教师总量达 1200人,师生比1:18,教授、副教授占专职教师35%,具有研究生学历专职教师达40%,每个专业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职教师至少3至5人,每个专业均有两名以上学科带头人。
主动出击,多方联系,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采取措施,积极引进,聘请高层次人才,大力引进教授、副教授,特别是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举办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训班,重视引进外教,充分发挥外教在口语教学中的示范作用。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实行教师聘任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实行相应的岗位津贴,对在教学、科研上取得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给予奖励,依据“按需设岗、公正评价、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建立教师职务聘任制,鼓励各分院聘任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兼职教师。
认真做好稳定教师的工作,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尊重创造的氛围,对教师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保障,实现以事业凝聚人才、以环境造就人才、以机制激励人才的目标。
三、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强能力、突特色”和“确保主干、扩大选修、文理渗透、重视个性”的原则,进一步 修订我院具有特色的本科各专业教学计划,使本科各专业的计划总学时控制在2800学时以内,在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上,要体现我院教学模式的特色。
加强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学院教学基本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我院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认真开展特色名牌专业的建设。特色名牌专业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是:专业办学思路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专业特色鲜明;专业办学条件好,专业建设与管理水平高;专业教学过程规范,专业教改力度大、进展明显和成果突出;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突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学生创新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学院计划在每一个学科门类建成1-2个校级特色名牌专业,集中力量在几年内力争把英语专业建成省级特色名牌专业。
认真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认真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每个专业要建设一至两门校级精品课程。全院建设校级精品课程30门,并在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争取建设一门省级本科精品课程。加大开设选修课力度,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艺术和技能等四个方面推出100门左右的选修课程,形成以建设重 点课程为龙头,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的新格局。
加强教材建设。提倡引进、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各专业使用新版教材的比例达到50%以上,鼓励教师编写特色鲜明,高质量的优秀教材,力争部分教材进入 国家统编教材行列,在国内形成一定的影响。
加强教学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知识、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每个分院至少要引进一名高层次教学管理人员,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教学资料的立卷、建档,建设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实现教学工作的网络化管理。
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加强教学督导,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完善学生评课制度,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网上选课、网上评课、挂牌上课。
积极推进学分制试点,实施重修制和选课制,严格学籍和证书管理制度。加强学位管理制度建设,按照《陕西省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评审达标体系》的要求,申请学士学位授予权。完善考试管理制度,规范考试程序,加强命题质量监督,加快试题库建设,逐步实施教考分离,集体阅卷。严肃考试纪律,加大处理力度。
加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校内实训课、实验课的教学,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30个以上。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占20%左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用于日常教学经费不低于学院学费收入的20%,并逐年增加,力争2010年达到教育部制定的本科教学合格标准。设立教学专项基金,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
四、实施“科研强校工程”,加强科研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
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组建学院、分院(系)课题组三级科研管理机构,设置科研专项经费,逐步增设专职科研人员编制,建立一支专职科研队伍。学院成立科研处,在健全教研室的基础上,对主要专业建设教科所。鼓励教授、副教授组建科研团队,逐步建立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和科研工作津贴制。
认真组织课题研究,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建立课题研究立项、实施、验收和奖励制度。凡学院课题立项,给予科研经费启动资金。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凡在省部级获教学科研成果奖者学院给予重奖,并在评定职称中优先提升。
学院每两年召开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每学年组织几次专题学术研讨会,重要论文在学院学术期刊上登载,并出论文集。认真组织派人参加全国性重要学术交流活动。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科研环境。完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加大科研奖励力度,改革科研评价和考核办法,实行科研团队考核和个人考核相结合。
五、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实验室建设。重视实验人员培训,全面提高实验人员素质,补充一定数量的高层次实验管理人员,加大实验经费投入。结合本科专业规模和学科建设补充和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保证实验项目开出率达到大纲规定要求的100%。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适当增强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为学生提供自主实验的时间和空间。
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器材建设。认真研究贯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建设体育馆和室内游泳池,在西区建设400米跑道标准田径运动场。
加强图书馆专业书籍建设,使图书馆藏书量达到100万册,生均图书100本,生均年进书量4册。
加强对老校区基本建设和修缮改造,全院实现公寓现代化。为师生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六、深化学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学院管理的科学水平。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学院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形成目标明确、务实高效、责权清晰、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领导班子。
理顺管理体制。以“申本”为契机,按照学科大类重组管理机制。实行学院、分院(系)分类管理和分层管理,把分院建设成为教学实体,充分调动各分院(系)的积极和主动性。
推进机关工作作风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改变作风,实现运转协调、办事高效、管理有序的机关运行机制。在干部使用上,实行领导任期制、问责制、轮岗制和聘任制。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工作绩效为核心的分配制度。改革职称评审办法,制订有利于教学和科研工作职称评审政策,精兵简政,提高工作效率。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落实“三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补贴),形成以工作绩效为核心的分配制度,调动院(系)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密切跟踪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就业率,力争每年就业率在90%以上,提高学生就业层次,对优秀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
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创建省级文明校园。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努力建设“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形成校园的文化氛围和浓厚的学术气氛。
八、认真做好迎评促建前期准备工作,提升学院整体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认真组织学习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正确领会评估指标体系和等级标准。认真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对照评估标准,采取得力措施,解决薄弱环节,力争在2010年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合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