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非偶然的崛起——评介西安翻译培训学院和他的创始者丁祖诒
来源:
译苑风采
日期:2024-10-17 17:04:51
点击:417
属于:西译文库
王通讯 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所长
(该文章发表于1996年6月)
古城西安,自古以来就是文明昌盛之地。如今,在这个城市附近的太乙河畔,又崛起了一座新型的民办学府,这就是“西安翻译学院”。
这所学院诞生以来,迈着稳健的步伐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如林的民办高等学院中,一帜独树,被誉为“中国的哈佛”。如饥似渴求知的同学们视她为“知识的圣地”;世界驰名的跨国公司把她看成“人才的摇篮”。西译院的办学之路无疑是成功了。但她成功的奥秘何在呢?她的成功,为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呢?一切关心中国人才事业的人都应该研究、探索西安翻译学院的成功轨迹。
一、西译院的创建——施惠失学青年,造福子孙后代的义举
80年代中期,西译院建院伊始,以院长丁祖诒为首的领导班子,就明确一点:西译院的校园大门要向社会敞开。要吸收那些高考落榜的学生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使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成,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他们把吸收失学青年入校视为“第二希望工程”。全院上下一致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学生”。
西译院为什么要确立这样一条宗旨呢?
时光倒流八年。一个秋雨晦暗的日子里,西安城内一条灰墙灰瓦的小巷里,挂起了一块鲜亮的招牌:西安外语联合培训部。说是“培训部”实际只有一间教室,三个工作人员。按通俗的说法,这里是“民办学校”。那些闻讯而来的高中毕业生,刚刚走出高考落榜的阴影,怀着疑虑和惊讶,走进了这所与高等院校有着天壤之别的“培训部”。一年以后原来的一张张忧郁的面孔变得喜上眉梢。第一期兼职导游班的50人。有43人通过了省旅游局的导游证统考,走进了令人羡慕的导游行列。他们没有沦为失学青年,是“培训部”赋予人们本领,帮助他们摆脱了困境。这些学生的变化,也深深地触动了丁祖诒老师的心灵。
从那时起“吸收失学青年,一切为了学生”。这句沉甸甸的十二个大字奠定了他们办学之路的基石。这条路并不是平坦的,它充满坎坷和荆棘……
自一度中断的高考制度恢复后,广大中学生在分数面前有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即使如此,也满足不了他们继续深造,掌握现代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愿望。因为国家财力有限,每年能升入大学的人数10%,大量高考落榜生流失在社会,由此而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与日俱增。面对这些青年人,应该如何安置,如何挖潜,如何解忧,成为千家万户深为焦虑的问题。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呼吁突破框框,广开学路,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于是,民办高校应运而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必要补充。西译院正是这样一座民办高等学府。
西译院的创办者丁祖诒院长认为,这90%的应届毕业生考不上大学,让他们在家里待业,会耽误了许多有才华的孩子。我们所做的,就是发动社会力量,为高考落榜生尽力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我们要 用自己的赤诚和拼搏向社会证明,民办高校不赖,民办高校毕业生是好样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经过8年的发展,目前,在这座民办的现代化学府中,聚集着5000名学子,孜孜不倦地日夜苦读。他们是未来的人才,国家的栋梁。目睹这种情景,陕西省副省长姜信真激动地说:“西安翻译学院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办成为有5000名学生的封闭式民办学院,这是十分了不起的成绩,令人深受鼓舞!”
姜省长一席话道出了人民的心声。西安翻译学院的创建,是惠及失学青年,造福子孙后代的义举!
二、西译院的特色——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特色,是民办大学赖以生存的生命。缺乏特色的民办学府,最终不免沦为一般,失去竞争力而昙花一现。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民办教育,尽管从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以后又延续了两千多年,但近几十年却在中国销声匿迹了。如今,民办学府已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打从诞生之日起,就预示着将对传统教育体制形成竞争与挑战的局面。谁能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育才方式,就会成为时代的强者。西译院决心要创出特色,打破传统的单一型外语教学模式,实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
民办教育是改革产物,因此,她就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众所周知,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教育与社会相脱离,与社会建设相脱离。这种脱离是怎样造成的呢,问题就出在“因神设庙,因庙招生”上。也就是说,一个学校到底设什么专业,招多少学生,一是取决于学校有什么样的教师,二是取决于教室能装多少学生。至于将来到社会上干什么就不是学校的事情了。这是计划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痼疾。西译院从办学之初就决心以改革的精神突破这个旧模式,创造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新模式,即从“老师专业”出发,改从“社会需求”出发,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急需人才。这是一种关系到办学方向问题的必要的颠倒,也是西译院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
根据满足市场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急需人才的方针,丁祖诒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发现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懂外语的涉外人才、包括旅游人才、翻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非常缺乏。而国内已有的外语学院培养的人才也往往只教学生外语,不能适应社会需要。针对这种情况丁祖诒创造性地提出“复合实用型外语人才”的育才新模式,制定出“外语+专业+技能”的“叠加式”外语教学体系。 这个体系被命名为“丁式教学法”。
什么是“外语+专业+技能”的教学体系呢?它的内涵就是学生入校后要先学习英语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外语基础,继而选修学院设立的涉外专业,其中有“国际会计”“国际贸易”“国际旅游”“涉外文秘”“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及英语本科等。在校期间,学生还须掌握外文打字、微机应用、礼宾礼仪、现代公共、外贸函电、书法、速记等多种技能。将来还要增加小卧车驾驶专业课程。
这种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专业和现代技能培训合而为一的高等教育模式,极大地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无疑具有先驱性的意义。未来学家曾经指出,二十一世纪有三个通行 证:一是外语;二是微机;三是汽车驾驶执照。丁祖诒创办的西安翻译培训学院八年前就让学生一举三得,胸怀大目标,迈向二十一世纪,真可谓高瞻远瞩,育才有方。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丁氏教学方法”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率先进行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
追溯我国古代的学校教授的课程内容,就有“六艺”之称。即“礼、乐、骑、射、御(驭)、数”,可见那时的生徒们也并不是单纯地死读书,还要学习其他本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西译院实施的“丁氏教学法”,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继承和发展了优良传统的。不过其教学方法和内容已经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根据丁氏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怀揣两张文凭(国家承认学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和国家不承认学历但三资企业承认学历的西译院毕业证书),既会外语,又懂专业,还掌握多种现代化技能, 自然就有了竞争理想职业和早出成就的真正的“本钱”。事实证明,西译院的毕业生,在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人才市场上,绝大多数成为受社会青睐的“宠儿”。这一富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西译院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造就跨世纪英才的办学思想,因而生源,长盛不衰,已经成为深受社会关注的“西译院现象”。
可以说西译院的办学特色,使这座民办学府,享有了与日俱增的声誉。
三、西译院的成功——靠的是改革大潮的涌起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西安翻译学院坐落在风光优美的翠华山下。跨进校园,令人耳目一新。这里校园宽阔,绿树成荫,处处整洁,秩序井然。学院的教育设施是一流的,其中包括108个大小教室和阶梯教室,室内皆装有大屏幕彩电,可以接收卫星播送信号和闭路电视。8间英文打字室,8间200台以486多媒体为主体的微机室和8个多功能语言实验室,是极为理想的学习环境。除此之外,运输系统,保卫系统、电教系统,以及灯光球场、旱冰场、健身房和一座上千平方米的图书馆,这一切,都展示着这是一座设备完善的大学城。
西译院采用“丁氏教学法”培养出来一批批复合型外语人才,那只不过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造就出大批德智兼备的英才,才是西译院永远不懈的追求。
由于西译院8年如一日,坚持德智兼备,既红又专的方针,不但赢得了上级的肯定,社会的好评,也扭转了社会上关于民办学校只抓智育,不重德育的偏见。由于西译院严格管理,培养出的学生德智兼 备,富有“奉献”“拼搏”“好学”“谦虚”四种精神,因而毕业后即成为中外人才市场上的“骄子”,就业率在98%以上,海内外三资企业和外商争相聘用。目前为止,已有数百名学生到海外留学或工作。
西译院成就的取得并不是十分容易,一蹴而就的。8年中,一波三折,靠的是义无反顾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而院长丁祖诒就是经过狂风暴雨的洗礼而自立于世的。他性格直率,胸怀坦荡,没有一 点虚伪。但是,一个人的优点,在不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就会莫名其妙地变成缺点。多年来,他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坎坷之路,更加磨炼了他坚韧的性格。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豁达的胸怀,自学了 英、德、日、俄四种语言,翻译了百万余字的著作,还编纂出版了《英语常用词用法》等十多部书。此后他进入西安石油学院外语学院任教。不久,就辞去公职,办起西安翻译学院。
辞去公职意味着抛掉“铁饭碗”,搞民办学府恰如背水一战,要冒极大的风险。丁祖诒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无论到何时他都拥有无比的自信,终于取得了成功。作为过来人, 他明白,是改革开放的大势,造就了西译院,成就了他。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大气候,今天的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丁祖诒还有一条做人的准则——不贪。一切功名和利禄与他无缘。西译院如今家大业大。但是他依然是取之于学,用之于学。这是他一贯的宗旨。伟大的歌德说过一句话:“你若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丁祖诒把这句话奉为座右铭。他严肃地正视自身的存在,喜爱自己的价值,尊重自己的人格。因此,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严格自律,洁身自好。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切为学生!我们为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教育变革的形势下,涌现出西译院和她的创始者、带头人丁祖诒而自豪。他给我们的启迪比他自身的成就还要宝贵十倍。为什么?因为在世俗横流的物欲面前,勇于开拓、奉献社会的精神财富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