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9岁的怀进鹏院士是中国知名计算机软件专家,也是中国政坛「学而优则仕」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其他政界人物相比,怀进鹏院士拥有耀眼的学术光环。作为学者,怀进鹏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互联网软件技术与系统研究。两次获得中国国家信息化突出贡献奖,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5项。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怀进鹏是十八大以来第一个有院士头衔的教育部部长。而上一个有院士头衔的教育部部长是2003—2009年任职的周济,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怀进鹏部长与教育渊源颇深,从教师一步步做起,1987年,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此后,从教师、副主任、主任,一路升迁到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09-2015年,怀进鹏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09年11月,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怀进鹏从高校进入仕途,典型的有工科背景的“学者型官员”,此后,他历任工信部副部长、天津市委副书记、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2021年履职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先后做过高校与中国科协的“一把手”,还在党政机关担任重要职务,兼具政务经验和业务经验,既不乏改革的胸怀与魄力,又具备掌舵的沉稳裕如,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更新教育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
作为一个高等知识分子,怀进鹏历经了完整的学校教育,他深知教育的全过程、全角色、全实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见识。他在主持高校工作时提倡有温度的教育、协同育人,积极力推教育改革等,就足以证明他对教育有着非同一般的见地。
作为一名学者出身的官员,怀进鹏在科技最前沿专研数十年,对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了如指掌,对科技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有着本质的了解,以及深邃、清晰的认知。“内行人”领导“内行人”,教育政策的实施也会更高效、务实。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提升产业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进一步壮大实体经济,需要教育部、工信部以及科研机构多方发力,协同培养人才。这不但是我国推动制造强国战略的必要步骤,也是“十四五规划”期间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和教育强国战略的必要步骤。而怀进鹏恰恰在工信部、中国科协等部门均有任职经历。
怀进鹏是一位教育、科技方面的专业人士,对教育和科技的关系也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
在北航任校长期间,怀进鹏指出,大学应该是一个教育的中心,永远把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作为大学的第一职责,因为离开了学生,大学不称为大学。第二,大学教育要成为科技和教育的结合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体现大学价值。第三,大学应该有一套良性的制度来支撑大学价值的不断完善和优化,来满足社会对大学的需求。从大学的内部来看,最重要的是要坚定不移并且始终如一的把教育放在第一位,放在学校最根本的工作当中,同时加强对教育体系的设计、学生发展的设计、科技和教育的结合、教育与社会的结合、教育与国际化的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中国科协任职时,怀进鹏在2020年少年英才交流对话会上指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第一是要有“胆识”,其指出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从学知识、用知识到创造知识;第二是要有“能耐”,有面对问题的能力,有解决问题的耐心;第三是要有“道”和“理”,道是价值所在,理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2019年举行的第19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颁奖典礼上,怀进鹏在致辞中表示,青少年是科技创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先锋,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希望。中国在培育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方面不懈探索,实践模式得到一些发达国家高度认同。他希望同学们涵养爱国情怀,在未来人生中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国伟业;传承科学精神,在科学研究中掌握科学方法、探求科学真理;永葆探索好奇,在创新实践中揭示科学奥秘、书写传奇。他还期待全社会共同努力,厚植青少年创新人才成长沃土,让科技新苗脱颖而出,逐步成为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
2020年6月,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召开落实党组批示精神暨青少年科技教育研究成果交流研讨会。会议提到,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2017年以来关于加强青少年人才成长规律研究有5次重要批示。当时与会专家指出,专家一致认为,要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重视基础教育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实现与相关教育部门、科技部门的跨界协同,通过国家层面的大型研究项目,把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总结成理性思考,为引领、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对于以往或流于形式和表面,或脱离实际、无法执行的政策,怀进鹏对科技、教育的看法和观点更具专业性和可实施性,可有效弥补以往政策所遗留的弊端和不足。
教育观点:
曾力推科教结合,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作为有过长期执教经历的科学家,怀进鹏特别关注科教结合和创新人才培养。 2021年6月,怀进鹏以《凝聚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智慧力量》为题在人民日报刊文。他提出,培养创新人才,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更加重视构筑有效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他还提到,促进产学研融合,更紧密连接创新主体,更精准针对经济发展的难点、重点和“卡脖子”难题发力。其实,在北航工作期间,怀进鹏就力主推进科教结合改革办学机制,该校启动“长城行动计划”,加强与中科院相关院所的实质性合作,积极探索实施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适应个性化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例如,2009年,北航就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联合创办了“华罗庚理科班”,共同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每年选拔30余名本科生、10余名博士生进行联合培养。怀进鹏认为,科教协同育人是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开放发展的有效途径。
从北航到中国科协,怀进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一以贯之。
关注教育公平
2014年3月,时任北航校长的怀进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给予贫困地区学生更多机会进入重点高校学习,是教育公平的体现,需要提升基础教育资源作为保障,而信息技术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在怀进鹏看来,报告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其实意味着发展机遇的公平。他认为,教育不仅是改变个体命运的途径,也是关乎“创新驱动战略”的国家大计。
提倡“有温度的教育”,曾力推教育改革
在人民网2014年发表的一篇报道中,怀进鹏曾表达自己的教育观点:提倡有温度的教育。他认为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中,学校更应该注重启发和唤醒学生对知识背后的动机问题的认识,以培养他真正的想象力和对问题的质疑能力。“有温度的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文的交流,人的素养及团队的合作,特别是对文化的自信、对社会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来关爱学生、培养学生、支持学生的发展。怀进鹏还力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在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期间,他认为科教结合有利于办学机制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制定并正式启动了“长城行动计划”,通过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的实质性合作,探索实施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适应个性化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2009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联合创办了“华罗庚理科班”,共同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
倡导大国博弈的今天,更需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怀进鹏曾出席前不久召开的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他在致辞中表示,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科技共同体的禀赋。信任是当代社会最珍贵、最稀缺的品质,更是科技进步的基石。合作是科学应对挑战的选择,更是创新创造的基础。怀进鹏提出要共筑全球合作网络,建立跨界、多元、多样的协同交流机制;凝练共同挑战问题,共同应对人类挑战与冲突,塑造开放、信任的交流平台;建立有效协商与沟通机制,期待科技为政策服务,期望政策支持科技发展,应对科技伦理以及科技界自律等重要问题,以开放互信合作提升全球科技治理能力。
2021年4月怀进鹏也谈及科技与社会伦理的关系。他认为,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合成生命、脑机接口以及自动驾驶等新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伴随着伦理风险与治理挑战。科技越是高歌猛进,越应当思考科技与社会、文化、伦理协同发展等问题。“在大国博弈日益激烈的今天,技术之争也是标准之争、经济之争、道义之争。我们需要以理服人、创新创造,也要以德服人、坚守诚信与伦理,更要以人为本,增进人类福祉。”
教育改革预测
中国教育正处于巨大的历史变革当中,并将影响几代人的命运和前途,在本轮教育改革之际,有着工科背景的“学者型官员”怀进鹏出任教育部部长,无疑,我国教育将向着更加高效、务实的科教融合方向推进。
(1)继续对接德国“工业4.0”,大力发展职业化教育
中国已经开启了未来十年中国教育的大变革时代,其中之一就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化教育与德国“工业4.0”息息相关,德国模式已成为中国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对象。这就需要加速数字教育的步伐,与德国“工业4.0”继续战略对接与务实合作。
2016年,中德智能制造合作首席副部长会议在德国召开,时任工信部副部长的怀进鹏率团赴德,与德国经济和能源部国务秘书马赫尼希共同主持此次会议。来自中德两国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会议,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入务实交流,在共同标准和参考架构、重点领域务实合作、共同支持科研项目等方面达成了诸多共识,充分发挥了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机制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推进了《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之间的战略对接与务实合作。
虽然中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已有过多番尝试与合作,但推进职业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并且事关高等教育的重构。如何有的放矢和务实有效,对于刚上任的怀进鹏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探索有意义的发展模式,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人才质量的提升,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书本知识,而是切实提高学生进一步获得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长年累月的科研氛围中,才能得到培育和提升。
曾作为高校校长和国家科协“一把手”的怀进鹏有着自己深切的体会。他主持过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金、攻关计划、国际合作项目、信息产业部电子发展基金、国防重大研究计划和国防预研计划和国家信息安全中心等研发计划项目,并主持了国防科工委和北京市等多项大型信息系统研制等,也在科技最前沿理论研究与实践过,深知大学教育和科研环境对人才创新培养的至关重要性。
署名为怀进鹏的一篇文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就详细阐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时阶段的教育理念,重点介绍了北航教育改革的两个重要措施以及培养创新人才而实施的各项实验计划,并从人文环境的创新方面进行了补充说明。而他也曾表示要“加大改革力度把一流学生培养成一流人才”。
学校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为学生参与科学实践、进行有效知识更新提供条件。同时,带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开拓新领域、新方向、新方法,在不断更新的学习氛围中,拓宽知识领域,增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各项能力。
(3)全面调动国家和社会资源,最大化实现教育公平
学校教学规模的日益扩大,社会和家长对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都对学校现有的办学资源增加了一定压力。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成为中国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2014年3月5日,新华社记者采访了时任北航校长的怀进鹏。他说:“给予贫困地区学生更多机会进入重点高校学习,是教育公平的体现,需要提升基础教育资源作为保障,而信息技术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怀进鹏指出:“让更多贫困地区学生缩小信息鸿沟,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建议把发达地区优秀课程的课堂、咨询、辅导,通过信息化手段建设数字课堂,开设在线公开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推动教育资源的平衡。”追求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国家与政府未来十年的主旋律。但具体如何才能公平公正?这俨然还是个未知数。毕竟在数字教育方面,中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距。无论是理解认知上还是积极行动上,都是如此。具备“数字能力”并以此赋能中国教育与人才培养,是新的潮流大势,其本质应该是提供数字能力的组织。这需要全面调动国家和社会资源,协同实现教育公平。随着教育监管政策的完善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成熟,企业和社会将成为拓展教学科研资源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将会有更多的校外培训机构在政策鼓励下,承担起提供科创教育服务的重任,与公立教育系统一道,增强办学活力,助力教育公平。
附:
2014年8月28日《人民日报》文教周刊“面对面·核心价值观·校训”专栏记者专访了怀进鹏院士,现全文转发如下。
大学育人,重在精神塑造 ——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院士
在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潮及文化传播的多元化与复杂性,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大学如何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大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如何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相结合,引领大学生对社会进行思考,对人生方向重新定位,重塑精神理想和人生价值观?记者专访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院士。
记者:您觉得校训对于一所高校的重要性是什么?
怀进鹏:从大学的发展历程看,世界一流大学大都具有三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和清晰的办学理念,二是有一批高质量负责任的学术群体,三是有不断演化、优化的组织制度和文化支撑。尤其是,高品位的大学文化是一流大学气质和风骨的深刻表征,而办学的价值观则是一所大学实现远景目标的核心。
许多世界著名高校,都非常重视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和发展自身特有的精神气质和传统,尤其是校训的凝练与传承,尽管表述各异,求知识、求真理、求人生的意义,几乎涵盖了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共性特征与价值诉求,也成为引领大学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石,乃至铸就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和精神内核。
从人才培养的视角看,校训的突出作用就在于大学人的精神塑造与价值观养成。学生和教师选择一所大学,必然是因为他们对于这所大学的文化产生了高度认同。大学理应为此作出与时俱进的改变,在注重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中,透过文化育人的理念和大学精神的滋养,使校训等精神文化传统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遵循。
记者:您觉得北航的校训,或者说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哪些元素是契合的?
怀进鹏: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新时期国家、社会、公民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全面概括。北航是国家创办的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60多年来,北航始终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战略高技术研究的历史责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校训和“爱国奉献、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笃行坚卓”的北航精神一直为人称赞。正因为有这种精神文化的支撑,北航开创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与人才培养、自主创新中的众多第一。
可以说,北航的校训,一方面吸纳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也是北航人敢为人先、报效国家的精神寄寓与生动写照,同时也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记者:通过校训或大学精神传递的价值观,如何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怀进鹏:近年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十分重视在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凝练中,积淀反映大学品格和具有北航特质的文化价值观。从“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本质来看,如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师生成长发展需求,坚持用核心价值观涵养大学精神、培育大学文化,全面诠释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脉和精髓要义,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时不有、无所不在,是我们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探索将文化育人作为提升办学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作为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方面,不断丰富载体和手段,加强对文化育人环境与实践氛围的培育。例如,相继建成艺术馆、音乐厅、航空航天博物馆、校史馆、科技创新馆、设计创意馆等多样性文化设施和北航大讲堂、驻校艺术家(作家)计划等人文滋养品牌;用公共艺术的方式将大学精神和治学文化内核转化为具有审美意蕴的文化景观,在两校区建设了《校训树》等数十座与校园环境融合、艺术品位高的公共雕塑,使之内化为师生的情感激励与学校的精神文脉,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发展力量。
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表明,一流大学既要在传承及发展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更要在振兴国家与民族发展中彰显自己的价值。而处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高等教育文化交汇点上的大学校训,在这一过程中,应当起到一种精神纽带、灵魂导向乃至辐射引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