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2024年秋季俄罗斯世界文明大学汉语游学团在我校国际交流学院顺利开营。副校长郭炜、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兼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王明明、俄罗斯世界文明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马秋克·阿琳娜、非遗研究院副院长张毅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教师代表、世界文明大学游学团学生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活动由王明明主持。 郭炜代表西安翻译学院全体师生向远道而来的俄罗斯朋友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我校37年来学科建设成果及国际交流概况。他表示,世界文明大学是我校的老朋友、好伙伴。六年来,双方彼此信任、通力协作,互相支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各项交流协议的落地,学生交换、学分互认、文化节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在两校间陆续开展。他指出,新时代以来,两国关系定位持续提升,合作内涵日益丰富,世代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在这一背景下,对于精通汉语、俄语,并且了解两国国情和社会文化的青年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郭炜表示,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4年世界中文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专门给本次大会致贺信,并在信中强调,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传承文明的载体、增进理解的桥梁。中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智慧,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重要公共文化产品,支持服务国际社会开展好中文教育是中国作为母语国的责任。要努力搭建语言互通之桥、理解互信之桥、文明互鉴之桥。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游学体验,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继续保持汉语学习的热情,为促进中俄友好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也希望两校间进一步挖掘合作潜力、充实合作内容,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外国语言的优秀青年。 随后,马秋克·阿琳娜发言代表世界文明大学向我校师生转达了问候。她表示,世界文明大学高度重视同西安翻译学院的合作,两校间一直保持着密切友好的关系,协议框架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两校学生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希望同我校继续保持合作,加强学生互派、教师互访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增进两校青年间互相理解,巩固彼此间的友谊。同时,她也表达了对我校学子赴莫斯科参加游学团的期待。 随后,世界文明大学全体到访学生上台发言,表达了对本次游学的期待以及对我校师生的感谢。 最后,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俄罗斯项目负责人、教师代表分别就本次团组活动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郭炜向游学团学生发放了学习物资,活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世界文明大学汉语游学团是我校同该校固定合作项目,为继续保持我校海外学生汉语学习热情,进一步做好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经两校领导商议决定,世界文明大学每年春秋两季向我校派遣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汉语语言文化交流。据悉,我校赴莫斯科游学团将于12月启动。 副校长郭炜讲话 俄罗斯世界文明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马秋克·阿琳娜讲话 郭炜向游学团学生发放学习物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兼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王明明主持开营仪式 教师代表赵锦辉发言 国际处俄罗斯项目负责人周瑞进行游学课程介绍 俄罗斯学生发言 2024年秋季俄罗斯世界文明大学汉语游学团在西译开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在社会大课堂中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的宝贵素材,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以下简称“思政一体化”),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责任,也是破解当前思政教育中各学段内容衔接不顺畅、教学方式方法不生动、教师专业素养不均衡等现实困境的有效路径。 全面认识社会大课堂赋能思政一体化的时代价值 社会大课堂赋能思政一体化,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正是着眼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一是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性活动。学生在思政课堂接受的理论,需要在社会大课堂的实践运用中进行验证。善用社会大课堂赋能思政一体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充分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领悟理论真谛,发展理性思考,进而形成价值判断和选择,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生信仰、外化为行动践履和责任担当。 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多元价值彼此碰撞。善用社会大课堂赋能思政一体化,就是在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直面现实问题、投身社会实践,深化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和生活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掌握应用科学理论正确解释现实、用现实深刻说明科学理论的方法,体悟科学理论与伟大实践的辩证关系,不断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 三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善用社会大课堂赋能思政一体化,就是要发挥社会大课堂处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一线的优势,以其所呈现的真实问题及其灵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吸引他们在学中做、做中学,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民群众服务、增长本领才干和自我改造的能力,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准确把握社会大课堂赋能思政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社会大课堂赋能思政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秉持系统观念,找准工作中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推动各环节适配耦合,实现纵深发展。 一是纵向贯通全学段,实现育人模式的衔接适配。社会大课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一方面,要着眼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保持整体内容完整性和序列性的前提下,按照由低到高的逻辑顺序,以全局思维合理设计各学段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促使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环上升、有机统一的实践体系。另一方面,要清楚了解学生的过往经历、对当前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盼,把握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过程中的“薄弱点”“困惑点”,着眼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支持,帮助他们从现有水平不断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知其所必然”的有效衔接。 二是横向融通全学科,实现育人课程的联动适配。发挥社会大课堂赋能一体化的最大功效,首先要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把思政教育内容横向、广泛、全方位地融通到各学科门类课程的实践体系中,形成同向同行的联动效应。要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遵循本学科知识属性的基础上,将实践教学置于社会大课堂,挖掘共享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要坚持思政教育理论课程对实践课程的指导引领作用,及时统整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育资源,在跨学科对话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去分析、解构实践中出现的多元价值,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三是外向联通全社会,实现育人资源的融合适配。思政一体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善于借助、有效调动校内外各方力量,推动形成政府统筹协调、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在阵地联通上,新时代伟大成就为社会大课堂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撑,要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搭建更多育人平台,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引人入胜地引导学生聆听有感染力的故事、找到有亲和力的切口、凝练有渗透力的观点,在现实生活和火热实践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在资源联通上,需要各方齐抓共管、共同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力度,设立实践教学基地,完善实践教学机制,共同开创工作局面。 创新构建社会大课堂赋能思政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社会大课堂赋能思政一体化,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要遵循其逻辑起点、内在机理,统筹各方面要素,真正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提升思政一体化建设质量效益。 一是构建“大体系”,遵循教育规律把道理讲深。教育是一门科学,有自身的客观规律。要从大中小学全周期角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认知—认同—践行”的逻辑,逐步提高、渐次丰富地开展思政教育。要在认知上“下功夫”,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内容,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激活蕴含思政元素的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做到既有知识性传授,又有价值引领。要在认同上“见真章”,统筹用好社会大课堂的真实场景、丰富资源和多样空间,打造“实践思政”课程,推进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行,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及时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深刻阐述“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引导学生透彻地掌握理论、认同理论。要在践行上“亲上阵”,以大中小学不同学段为出发点,遵循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设置教学目标,通过实践研学、劳动实践、课题研究、理论宣传宣讲、网络文化产品创作、文化艺术展演等,以同题异构的方式,构建学思践悟行育人闭环,实现从“受教育”“自我教育”到“教育他人”的成长转变。 二是统筹“大资源”,创新体验教育把道理讲透。聚焦实践体悟,打造区域协同的研学实践圈,强化各类育人资源的需求侧、供给侧协同联动,以区域的“集成化”驱动育人的“一体化”。创新实景课堂受熏陶,构建“校地校所校企”跨界联动协同育人机制,挖掘梳理各类资源的思政育人价值,统筹建好用好思政实践基地,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国家发展脉动,在可感可触的现实素材和发展成就中找到索引,以中国实践理解中国理论、激发青春担当。创新行走课堂拓视野,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重要思想和重大实践转化为思政育人的鲜活教材,开辟为思政一体化实践课堂,以“行见八闽”研学实践圈为牵引,结合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资源优势,引导广大学子在行走间深刻体悟新时代伟大成就,自觉强化思想淬炼,锚定人生发展方向。创新空中课堂增趣味,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对思政教育变革创新的赋能作用,深化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载体,推动大中小学教研成果、学术资源、教育软件等共建共享,打破社会大课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构建起泛在的学习环境和育人场景,实现厚重理论的青年化、轻巧化传播。 三是培育“大先生”,巧用时代故事把道理讲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社会大课堂赋能思政一体化提供了鲜活素材,而讲活这些素材离不开有“术”、有“学”、有“道”的新时代“大先生”。思政课教师要掌握“术”,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及所关心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善于钻研和挖掘新时代伟大成就所蕴含的活水源泉,将“大智慧”融入“小故事”,依托“数智思政平台”等载体,创新大中小学全链条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思政教育既有“时代感”又有“中国味”;要扎实“学”,社会大课堂兼具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要建立学科门类贯通、区域校际联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推进的载体平台和长效机制,深化开展大中小学“手拉手”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制度,探索大中小学互派教师挂职,在互学互鉴中增强师资队伍的理论功底和知识素养;要讲好“道”,突破思政课专任教师局限,积极引入高素质的“大师资”作为育人主体,探索“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打造“同上一堂思政课”等品牌,邀请时代故事中的人来讲故事,使学生在与亲历者近距离的深度互动中,感悟故事背后的深刻道理、科学方法,使得党的科学理论看得见、摸得着,有温度、感召力和穿透力。
11月14日,由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主办,西安翻译学院图书馆承办,西安数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2024年当代公共数字文化生产与传播服务创新学术研讨会暨陕西省图书情报档案学术年会在我校图书馆报告厅举办。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会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党斌,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恒出席并讲话。 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副会长熊伟、孙韬,副会长、陕西省委党校图书馆馆长孙春丽,副会长、西安图书馆副馆长贾佳;陕西省图书馆馆长助理范光锋,住建部中国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研究院研究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崔凯,我校图书馆馆长魏哲铭和陕西省各高校图书馆馆长、特邀专家代表、学会理事单位代表、全国及省内有关图书情报档案机构的分管领导和学者代表,本年度工作类、成果类、征文类评优获奖代表及我校图书馆全体馆员参会。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冯永财主持。 党斌在致辞中对所有参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对西安翻译学院提供的大力支持致谢。他指出,随着科技发展,我们当下面临规划转型加速的时代,文化生产传播的方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无论从资源的角度,还是从信息技术的角度,今天的会议议题意义重大。图书信息从纸质到数字化的变革,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内容,其表现形式更为多元化。如何去探索和拓宽文化资源的传播途径,去优化以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文化服务工作,是值得我们当下共同去研究探讨的议题。当虚拟现实技术引入日常工作中,势必遇到新的问题,这种差别化的服务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希望在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各位同仁及业内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欣然接受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为当代公共数字文化生产与传播服务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张恒在致辞中对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西安翻译学院的概况和取得的成就,回顾了我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他表示,学校斥巨资建设东、西区校区两个图书馆,提供的优良环境和丰富藏书及电子资源,为师生学习工作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资源平台,为我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新时代图书信息数字化普及的当下,急需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解决新技术模式下带来的图书及信息管理的新问题,希望嘉宾们在学术研讨会上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为数字文化生产与传播服务创新提出新见解新思路,推动图书信息服务再上新台阶。研讨会下午,希望各位嘉宾能够参观我校东西校区图书馆以及美丽的西译校园,在西译度过美好的一天。最后他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预祝各位专家学者老师们在专业领域都能收获丰硕。 接着,会议对本年度工作类、成果类、征文类评优获奖单位和个人进行了颁奖并合影留念,随后进入学术研讨会专家主题报告环节。熊伟主持上半场报告会;冯永财主持下半场报告会。 党斌作题为《新时代陕西省古籍数字化与大型数据库建设》主题报告。报告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他从古籍及其学科属性、古籍工作机构沿革、陕西古籍工作开展情况、古籍数据库建设展望四个方面,阐述了其对新时代陕西省古籍数字化与大型数据库建设的研究成果,对于资源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启发了新的思路。 魏哲铭作题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实践与思考》的主题报告。他从解决纸质图书经费缩减、保证购书质量数量的角度,探讨了图书采购的新思路;从图书馆馆员编制减少与图书馆各项业务发展的角度,阐述了网络数字时代图书馆建设管理的创新做法。报告还从网络数字时代图书馆剔旧工作经验,消除零借阅、提高借阅率——新生入馆教育创新,重位置、轻学科—图书流通采编工作新理念、图书馆管理系统数据统计对图书馆业务的分析与管理等方面,畅谈了新时代图书馆图书信息的数字化运营与管理模式。 西安数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数图”)陕西大区经理曲虹作题为《数字资源助力高校数字学习》的报告。报告首先对数图做了介绍,主要介绍了其产品“数字教育双百工程资源平台”,并重点阐述了其线上精品课、纪录片、专题库、学术科研应用平台的4大类31个平台所涵盖内容。报告显示,其学术研究应用平台项下的海外学术资源云加速访问系统优势明显,对于高校师生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大助力。 崔凯作题为《唐长安城坊历史考证与现实价值》的主题报告。他从课题缘起、唐长安城古今对照图的绘制、城市建筑视野下的各坊考证、课题意义与价值、学界与社会评价五个方面,阐释了唐长安城坊的历史考证与现实价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档案馆祝红艺作题为《数智时代图书馆开展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序化分析》的主题报告。报告以各机构如何规划并筛选适合本机构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发展或建设顺序、如何有针对性地加以逐步改进两个问题,引出报告研究主题;随后从文献概述与工具选择、研究思路与内容、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启示与建议几个板块,阐述了研究过程;从制定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政策奠定服务开创基础、整合集成不同功用类型元数据模板实现价值增值、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关注科研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等四个角度,提出研究结论,启发了听众针对数智时代图书馆对于科研数据管理的深入思考。 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唐玫作题为《新兴交叉学科机构需求驱动下的创新情报信息服务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报告从新兴交叉学科机构的崛起与发展需求,以案例形式追溯了服务历程;通过现实困境的剖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展示了工作成效及服务成果。报告总结了新兴交叉学科需求驱动下的创新服务经验,即“主动服务、长期跟踪,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拓展服务、提升技术,创新情报分析手段”;为创新情报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 西安外事学院武文宇作题为《非遗“西安鼓乐”的数字文化传承之路》的主题报告。报告以数字化再现鼓乐风华、构建鼓乐学术资源库、推动鼓乐文化传承为目标,阐述了“西安鼓乐”数据库建设、资源收集、数字化处理、传承与推广的系统研究。其为重要资源的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处理提供了借鉴经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秦春秀教授作题为《场景驱动的信息资源管理与精准服务》主题报告。她从情报赋能科技创新视角的服务场景识别、科技创新场景的科技信息需求研究、场景驱动的科技信息服务的共性关键技术三个板块,探讨了场景驱动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文献资源管理与服务创新研究;为图书馆文献资源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下午,参会嘉宾在我校参观交流后,会议圆满闭幕。 此次会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历史进程,加快新时代图书情报档案事业改革创新步伐,充分发挥公共数字文化生产与传播服务体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功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对于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建设以及应对当下资源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提供了创新思路和研究路径。西安翻译学院图书馆作为承办单位,将积极吸收和借鉴本次研讨会中提出的图书馆资源管理及服务的新思路新路径,为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建设探索深耕,为我校教育教学做好图书信息供给和服务的坚强后盾,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会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党斌致辞 西安翻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恒致辞 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冯永财主持开幕式及下半场研讨会 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副会长熊伟主持上半场研讨会 为获奖单位及个人颁奖 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 嘉宾在签到处有序签到
11月14日,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全国赛在重庆邮电大学圆满落幕。我校教师秦晓梅在此次比赛中喜获产教融合赛道全国赛一等奖,实现了我校在此类国家级赛事中的历史性突破。秦晓梅老师的获奖,是对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也是对我校在产教融合领域探索和实践的高度肯定。 本次大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承办,旨在推动高校教师教学创新,促进产教融合,提升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我校高度重视此次大赛,副校长武忠远、樊相宇带队,组织并全程参与比赛的各项准备工作,他们在比赛观摩室为我校参赛教师加油鼓劲。秦晓梅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投入到比赛中,最终取得突破性成绩。 此次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采用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赛、全国赛二级赛制,吸引了来自全国32个赛区的993所高校、5031名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主讲教师有1284名,团队成员3747名(包含企业教师),覆盖了13个学科门类。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有81个参赛课程的主讲教师及团队成员晋级全国赛,共同展示了他们在产教融合、教学创新方面的探索与成果。 回顾整个大赛历程,从2024年2月23日正式启动以来,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纷纷组织教师参赛。参赛课程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展现了高校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的交流和合作,也为推动产教融合、提升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大赛期间,秦晓梅老师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教师一同进行教学设计汇报与评委的提问。她以严谨的教学态度、独特的教学理念以及出色的现场表现,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秦晓梅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激发,充分展现了西安翻译学院在教学创新方面的实力和风采。 西安翻译学院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体教师投身教学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同时,学校将持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致力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艺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教师秦晓梅比赛中 副校长武忠远、樊相宇在观摩室观看比赛直播 颁奖仪式现场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为获奖者颁奖(左六为秦晓梅) 西译教师秦晓梅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全国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