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是历史赐予西安的奇迹。
民办高校,是西安人自己创造的奇迹。
1984年,陕西第一所民办高校在西安成立,在校生仅200余人。
现在,陕西拥有各类民办高校37所,在校生人数23.7万人,其中80%分布在西安。
全国10所万人以上民办高校,有5所落户西安。在万人以上规模高校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本科高校数、校园占地面积、图书拥有量等指标上,以西安为主的陕西民办高校创造了5个全国第一,被世人喻为民办高校的“西安奇迹”。
在西安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政府和学校敢于因时制宜,突破固有模式,超常规发展,是创造“西安奇迹”的最宝贵经验。
按照“规章”创造性办事
——民办教育是改革开放以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产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西安人用事实证明,在这样的发展机遇面前,只有抢抓机遇,才能抢占先机。
1993—1995年期间,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呈现出了“几天一所学校”的发展态势,全省全日制民办高校最高达到101所,另有业余制民办高等教育机构60多所,其中大部分都在西安。
此时也正是全国各地民办高校蓬勃发展的阶段,学校办学质量难免良莠不齐。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明确提出:“国家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机构。”
全国民办教育界激起轩然大波。
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开始降温,一些地方采取不鼓励、不支持,任由其自生自灭。
反对民办高校的观点也开始在陕西省内部滋生。
有人说,“民办高校是私人办的,数量太多了,怕今后要出事”……
一时间议论纷纷。
怎么办?一方面是国家要求“控制”,一方面是正劲头十足的民办高等教育市场,以及全省高考毛入学率低、广大考生求学愿望强烈、经济社会发展缺乏人才等客观因素。
何去何从?
“不管怎么议论,民办高校当时在陕西很有市场是不争的事实。”陕西省民办教育处副处长李维民回忆说。
但陕西人敢因此跟国家规章“较劲”吗?
“对规章制度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陕西省教育工委副书记郝利生说,相关领导经过仔细分析论证,觉得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虽说要控制,但并不是要遏制,不发展了。所以,决策层一致决定——按规章,创造性地办事。对民办高校进行合理引导,支持它们朝良性方向发展。
于是,陕西省一边加紧对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的规范管理,一边大胆出台各种政策,继续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
2000年,陕西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民办高等教育的决定》;2004年《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出台……
正是得益于这种大胆的扶持,等到其他省份“回过神”来时,以西安为代表的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已笑傲群雄了。
“事实证明,正是这种敢于按规章制度创造性办事,敢于解放思想的勇气和决心,给了西安机会。”长期从事民办教育研究的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梁克荫说,政府在规章制度面前,能够创造性思维,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举措的大胆创新做法,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这些创新的做法不是盲目的、不切实际的,而是经过充分思考,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
减少制约与加强管理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要做好职能的转变。要将过去万能的政府转变成高质高效的政府,将无限政府转变成有限政府,将管制型政府转变成服务型政府。即“越位”的要退下来,“缺位”的要补上去,“错位”的要改过来。
西安发展民办教育,环境特别宽松。
一所民办学院院长曾问当地教育部门的一位领导:既然说大力支持我们发展,但很多事情你们怎么都不管我们?
这位领导开玩笑地回答说,不管也是种支持,学校可以大胆干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要将管制型政府转变成服务型政府。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全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采用在市中心租赁中小学闲散教室的方式时,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不顾外界的不理解甚至质疑,大胆选择了到乡下购置土地花大钱建校园。
事实证明,提前买地为学校今后的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
一般民办学校的传统发展之路是“租房招生——逐年积累——滚动发展”,而西京学院校长任万钧却采取了“自筹资金+规模化贷款”的一步到位建校方案。在1998年,学校一个校区开工建设时,账上仅有20万元存款的他,通过把学生学费的收款权抵押给银行的大胆做法,一举贷了5000万元。
西安外事学院在发展中采用过“收益换产权”的大胆办法。学校在不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外力建起食堂,只是暂时把食堂门面出租的收益归施工方所有。一两年后,当学校资金充裕了,又把食堂“买”回来。
而今,这些学校已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中的“航空母舰”。
对于这些在当时看来让人瞠目结舌的做法,政府部门虽然都有耳闻,但是没有加以干涉。
陕西民办教育管理部门深深明白,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时,过多的干涉和限制只会妨碍它成长。政府只有敢于放手,才能给民办高校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激发它们大胆创新的潜能。
当然,放手并不是什么都不管。
在陕西省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等规章制度中,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扶持民办学校发展的措施,如:鼓励银行给民办学校贷款、允许公办学校老师到民办学校兼职上课、民校可实行人事代理自主聘用教职工、民校师生享受与公办高校师生同等待遇、坚决制止行政部门乱摊派等。
曾3张桌子、几十个学生起家,现在已经有在校生近4万人的西安外事学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黄藤感慨地说,政府的理解、宽容和支持缺少了哪一样,都不会有民办学校今天的辉煌。
如今,陕西民办教育管理部门把这种“减少制约与加强管理”的做法形象地比喻为“汽车规则”。即整个民办教育的发展犹如一辆汽车,轮子、油门是向前发展的动力,而方向盘、刹车则代表政府的调控。汽车该怎样跑,跑多快,由轮子和油门决定,而刹车和方向盘只需要在关键时刻起作用即可。
“蓝海战略”引领竞争
——在市场经济中,通常把硬碰硬的竞争称为“红海”,为了取得利润,双方针锋相对,最后往往弄得两败俱伤。在陕西民办教育发展中,竞争从来就没缺少过,但这种竞争却是懂得扬长避短,敢于“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自身特色的“蓝海”竞争。
在陕西,曾出现过一天之内14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被撤销了办学资格的“爆炸性事件”。
有关数据显示,10多年时间里,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几乎减少了2/3,比如在1993年的时候曾经拥有民办高校101所,而2007年全省民办高校及全日制自考助学机构却只有37所。
陕西人“疯”了吗?
政府如此“大刀阔斧”向民办高校砍去,难道不怕打击办学者的积极性,造成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民办教育市场萎靡不振?
“这绝对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李维民说,在民办教育发展初期,教育部门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竭尽全力帮助它们扩大规模。而当这个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管理者就必须调整思路,提高其质量,提升层次,发挥特色,“用‘蓝海战略’思路来引领他们竞争。”
因为要“蓝海”,政府不再来者不拒,而对新申报的民办院校按照衣、食、住、行、美等领域进行分类,审批时注意有针对性地引导。
因为要“蓝海”,西安翻译学院从2003年开始,每年都组织100名学生组成“英语独立本科翻译班”,进行封闭式学习,5年时间内只能说英语,不能说汉语。
因为要“蓝海”,西京学院、西安思源学院毅然选择了投入较大的工科作为突破口,形成新的增长点,最大限度地摆脱了一批竞争对手。
……
西安培华学院执行院长姜波说,经过了飞速发展期,民办学校要想以以前那种速度继续扩大规模很难了。所以,必须舍弃以前的“粗犷型”模式,把重点放在稳定规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上,形成自身不同的办学特色,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陕西民办高等院校虽然数量减少了,但质量、规模和层次都大幅提高。1993年,陕西百余所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2万多,而现在,学校数量减少了2/3,在校生人数却足足增加了10倍多。如今,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互为补充,为整个陕西省的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共同使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陕西人明白,过去主要依靠了不失时机地抢占民办高等教育的制高点,以机遇赢得了发展先机。而今后则更多的要依靠内涵发展,敢于舍弃不合时宜的旧东西,才能抢占新的制高点,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今,在这种“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特色竞争发展理念中,以西安为代表的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正走向辉煌的明天。
■观点集纳
受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国家财政实力的制约,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高等教育的投入不可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因此,高等教育规模要继续有大的发展,不能只寄希望于公办高校,必须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必然的选择。
——教育部部长 周济
高考落榜生犹如烧了七八十度的水,如果给他们添上一把柴,让他们在民办大学里继续深造,他们同样会成为高等职业人才,他们同样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这应当是“第二个希望工程”。
——西安翻译学院院长 丁祖诒
民办教育成为主流,首先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问题。我认为民办教育发展最主要的障碍就是:思想还不解放。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顾也力
■相关链接
英语“敢死队”
“welcome!This way please!(欢迎光临,这边请)。”一走进西安翻译学院英语“敢死队”的独立校区,两个年轻的门卫立即开始用英语进行服务。
在这里,所有的通知和告示是用英文写的,食堂的菜谱是用英文写的,学生在宿舍也只能说英语……
2003年10月,西译从学校自考生中挑选100名佼佼者,组成“英语独立本科翻译班”(俗称“敢死队”),学制5年,以封闭式全英文教育为主,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由学院自己颁发非国家学历文凭教育系列的西译本科毕业证。当时成为社会热点和争论焦点。
“为了获取一张文凭,大量时间花在了对未来生活工作没有太多帮助的课程上,学生备受困扰和折磨。”在一片质疑声中,院长丁祖诒力排众议坚持下来,“能教会学生本事最重要,我就是要树立一种新型的人才观和学历观。”
目前,不仅首届毕业生被各大用人单位一抢而空,刚到二三年级的学生也纷纷被企业预定。
不要学历要能力,自考生也成了抢手货。
创业带动就业
“老师,我和几个同学商量过了,毕业后想和学校联合办美容院。”在西安海棠学院就业办公室里,农村学生王兴权向院长王海棠郑重地提出了他的创业申请。
“你考虑好了吗?创业有风险哦?做了前期调研没?”经过一番询问,王海棠心里基本有了底,“你回去好生准备吧,等消息。”
海棠学院背后依托的是实力雄厚的美容行业巨头海棠集团。为了更好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学校从2007年开始了“创业带动就业”的试点。
对有创业理想的学生,学院全程提供管理、培训及企业策划服务;需要使用学院专利技术的,学生可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可免费使用。对于创业资金不足的毕业生,学院将和学生合办公司,学院最高可掌握51%的股份,学生可几个合伙投资占49%的股份,在分公司盈利之后,学生可以逐步回购学院所掌握的股份,直至成为全资法人。
“这叫‘扶上马,送一程’,通过一年的试点,已经圆了近百名学生的创业梦。”王海棠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