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从租赁一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起步,丁祖诒亲手创办起民办西安翻译学院(下称西译)。18年来,没花国家一分贴补,没受一分社会赞助,学院为国家培养了460000多名大专和本科生,2004年全日制在校生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41800人,不少民校陷于困顿,西译却一枝独秀,成为中国民办“第一校”。就是这个被人称为“不断创造奇迹的人”——丁祖诒,推动了西译的超前发展。
抬高门槛招生 独门武器诱人
改革开放后,我国民办教育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在与公立大学、社会意识、教育体制等二十多年的交锋中,多数民办学校因为实力不济、方向不明、师资不足而成为失败者,或含恨隐退,或默默消亡,少数民办学校却百炼成钢、鹤立鸡群,成为敢与公立名校比试叫板的佼佼者。西译就是后者中的典型代表。
自1998年至2003年连续6年,西译平均每年一次性招录新生8万人,这些数字还是蹦过高门槛出来的:自2000年以来,西译一改民校为招揽生源的“宽进严出”惯例,将非统招计划外学历文凭及自考生源的报考入学标准定位在各省高考专科分数线上,实行“严进严出”;鉴于各省以第一志愿填报西译统招计划内的考生人数普遍达到投放指标的3至-13倍,而不少已被公办高校“二本”录取的考生竞相改报西译,西译不得不公开宣布只招录“第一志愿”考生。
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不是降低门槛而是抬高门槛,只有丁祖诒敢于也甘于冒这样的风险:18年前,他舍弃了“金饭碗”,把创办振兴民办大学作为献身目标,在48岁那年成为“无业游民”,为此夫妻离异;从租赁一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起家,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先后为社会培养了460000名大专和本科层次的毕业生;目前,西译在丁祖诒的带领下为国家积累了数亿元的净资产,而他抽的却是1元钱一包的劣质香烟……
如果说是其独创的“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丁氏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复合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是西译的制胜法宝,那么敢于不断创新则是丁祖诒的独门武器:2003年10月,经过三重筛选,100名高考生被录入该院“英语独立本科翻译班”,这个“不看学历看能力,不重文凭重水平”的学制为5年、以封闭式教育为主、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不颁发国家学历文凭的另类“独立本科班”,不过一年时间,成果就显现出来了:其中30人服务“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获得广泛好评;今年再招100人,其中有高考成绩达到680分的尖子……
就业形势逼人 西译学子走俏
“招得来,出得去”是西译令其他民办高校无比艳羡的一大亮点,也是众多学子和家长选择西译的一大理由。公办民办并体运行,共夺就业渠道,就业危机极其严峻,很多公立高校甚至知名高校都感觉压力重重,而西译却以雄厚的实力、独特的魅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始终应对自如: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左右,其中数千名出国深造或跨国劳务,跨国企业上门索聘、高薪招贤、批量吸收,每年都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
去年是高校扩招后就业的第一年,大学毕业生遭遇了50年来最严重的就业危机。据报道,时至7月中旬,全国毕业生签约率仅为50%。今年,教育部下达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要达到70%的硬指标。截至2004年3月17日,西译就业率达61%;不过5月中旬,西译就提前两个月实现了连续第17年就业率达98%的奇迹,毕业生分布在西安、北京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12月18日,就记者“就业奇迹是如何创造的”提问,丁祖诒一口气说出了七大理由:一是复合型育人模式培育了大批的实用人才;二是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三是注重技能,突出实践环节;四是西译严格的军事化管理顺应了企业的需求;五是西译毕业生定位准确,要价合理,愿意从基层做起;六是校企合作,定单式教育,为企业很好的解决了应届毕业生上岗难的问题;七是西译18年来460000名奋战在海内外各条战线的毕业生,以其扎实的知识功底,实践技能,领先的外语水平和能吃苦、敢创新、乐奉献的敬业精神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为母校赢得了众多的“回头客”。
据了解,截止到2004年11月底,明年即将毕业的6400名西译应届生已经有3000多人被用人单位提前录用,比去年同时期增长了近30%,就业形式又是一片大好。
不停奔走呼号 立志纠偏正名
把学生迎进来,又把他们送出去,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而个中曲折艰辛唯有亲历者可以体味。从丁祖诒把民办教育当成使命的那一天起,他就在不停奔走呼号,向冷漠、歧视、偏见、误解投掷匕首,为学子们争取受教育的权利,为民办学校争取平等利益,为中国教育争取多元化发展体制。
“高考生落榜生犹如烧到七、八十度的水,如果给他们再添上一把柴,让他们在民办大学里继续深造,他们就能够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高等技术人才,同样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丁祖诒说,穷孩子上不起学,国家扶持,那是希望工程;高考落榜生找不到地方上学,穷国办大教育,用民办教育来解国家燃眉之急,应该是“第二希望工程”。他的“第二希望工程”理论,让高考落榜生倍感亲切,也让西译之火越烧越旺。
而对人们于民办大学跨越式、非常规式的人才积累模式的冷漠、歧视、偏见、刁难甚至打压,丁祖诒更是愤恨不平。他多次发表文章指出:“体制不顺,属性不明,令我们长期在夹缝中求生存”;社会舆论“闭眼不看万重山”,对公办大学宽松有加姑息有余,对民办大学求全责难严惩不贷,视民办大学为下里巴人,刚看到民办大学起步就喊叫发展过头,“舆论导向,求全责备,让我们十分惶恐和惊悸”。
《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近1300多所中国民办高校正欲沐浴春风加速发展,却遭遇到由某些公办大学“校中校”暗渡陈仓的“独立本科”的骚扰。丁祖诒在今年的多次论坛上提出严厉批评:这些已被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明令禁止、打着“以优质资源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幌子、严重违背教育部关于独立本科“三独立”的原则、力图抢夺民办教育资源的“校中校”,已明确无误地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拖入商业化的泥潭,是中国当今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股逆流!他提出,实现13亿人口基数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对于那些依然躺在一级本科院校怀抱中,行屡被取缔的“二级院校”之实,欲将“独立本科”带入畸形的发展的现实,不可怀柔。(张良)
丁祖诒2004大事记
5月,西译毕业生就业率再创提前两个月实现了连续第17年就业率达98%的奇迹;6月,丁祖诒和西译分获“杰出管理大师”、“首家最值得研究的中国民办大学”、“中国大陆最佳民办大学”、“非英语国家终身教育成就奖”、“加州杰出贡献人士”等多项殊荣;7月,作为陕西省世界语协会新任会长,丁祖诒率30名学子进京参加“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与50多个国家2000多名世界语者朝夕相处促膝交谈,西译被国际世界语协会授予“中国世界语培训实验基地”;8月,西译实现招生12600余名,蝉联民办高校之冠,也使全日制在校生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41800人;10月,出席“博鳌教育暨发展论坛”,作为唯一被邀民校校长发表题为《民办高校爆炸性领域》的大会演讲;11月,明年即将毕业的6400名应届生已经有3000多人被用人单位提前录用。
丁祖诒民校治学经历
1987年,从租赁一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起步,丁祖诒亲手创办西译。创业18年,现以41800名全日制住校生、460000名本科及专科层次毕业生的超级规模及连续17年98%的一次性就业率、2200亩自有校园、56万平方米自有校舍和86.5亿元自有净校产的综合实力,被推为“教育部首家民办高校样本学校”,获“全国十大万人著名民办高校”、“全国十大最佳民办高校”之首,丁祖诒荣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日本NHK“亚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