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章发表于2005年12月)
专业建设是学院教学基本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础。加强专业建设研究,实施名牌专业战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专业在学院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专业是什么?《教育大词典》的一种解释指出:“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的。高等学校中 的专业是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设置于高等学校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专业建设在高等学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专业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每个专业都有自己明确的培养目标,它具体规定了各个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具体包括思想道德、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身体心理 素质、计算机和外语水平、职业道德等内容。专业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的灵魂。专业培养目标是大学教育目的在某一专业的具体化,它的具体内容有:(1)培养方向。专业培养目标要与国家教育方针、高等学校总体培养目标等要求相一致,要体现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要求,指明该专业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对应的职业种类岗位的要求。(2)培养规格。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指明同一类专业中不同人才在规格上的差异,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要实事求是,切忌偏高或偏低,如理论型与应用型的差异,科学型与技术型的差异等。(3)培养要求。指明该专业培养人才的素质,是培养精英人才、学术型人才或是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涉及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办学层次、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学科布局、服务面向和办学特色等根本问题。因此,学院必须集中力量,重点建设若干优势专 业,突出特色,努力创建学院的名牌专业。
二、专业与学科的关系: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是一所院校综合实力的标志。专业建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工作中最基本的工作之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专业与学科关系密切,但却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学科是属于科学学的概念,专业是属于教育学的概念。学科是根据某科学领域里研究对象和性质的差别划分和确定的。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依据科学学科的划分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考虑到培养目标的因素。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专业建设既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又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专业是学科及其分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或交叉点,它更强调灵活性、适应性和职 业性。学科建设一方面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另一方面学科建设又要求规范专业建设,强化学科意识,实现由单一专业建设向学科专业群的提升。因此。加强专业建设是提高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专业与课程的关系: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而课程质量是这条生命线的核心。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平台,课程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单元,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重要载体。专业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体现专业的要求。设置一个专业,就需要设计一套课程,形成课程体系。反过来,要设计好课程体系,才能办好一个专业。一个专业设定后,课程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专业比课程有相对稳定性,课程的调整、变动是围绕专业整体来考虑的。比如说专业是个骨架子,它的血肉就是课程,也可以说,专业的灵魂是课程。因此,要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特别是要提高每一门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专业与就业的关系: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岗位。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培养的人才都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专业在职业与学科之间建立起桥梁,一个专业可能受到若干种职业的影响,或者影响到若干种职业,这种影响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专业性与职业性不是 一回事。社会和经济领域里的职业是大学专业设置的重要因素,但不可能是唯一因素,职业所需要的不一定有相应的专业,眼下似乎不十分需要,无有关职业的,也可能有相应的专业。大学不可能一应俱全地直接为社会每一种职业设置一种专业,职业的多变性、多样性使得大学无法这样做。那种简单的对应设置,使得学生也难以适应未来的多变性。因此,必须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和转换能力。加强专业建设与就业相关的研究,对学生提高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专业建设若干原则的思考
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及《高职高专专业目录》等,结合我院院情,对如何科学、合理地开设专业与专业建设提出如下思考意见:
一、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必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设置专业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对专业相关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职业背景、发展前景进行广泛深入的、有针对性调查研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做好科学的预测、要具有前瞻性,专业设置要有超前发展。现代社会的分工不断深化,从业人员的岗位日益专业化。职业专业化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结构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等学校的专业与学科的设置,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和人才市场的需要,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发展什么专业,它是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为此,专业设置必须坚持人才市场导向的原则,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专业人才。根据市场信息和社会需求,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与专业方向,掌握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功和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心理素质结构。
二、充分发挥我院专业优势,考虑学院自身的特点。学院必须充分了解国内其他高等学校的发展状况,特别是本地区高等学校和民办高校的状况,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的历史积淀,发挥自身的相对优势。必须以“差异发展思维”,分析人才需求空间,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机遇,错位发展,必须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特求发” 的办学方略。在今天高等学校的发展中,任何一所高校,不可能在所有的专业和学科上都达到一流或具有特色和优势。但是任何一所大学,都应该也必须在某一个或几个专业和学科上办出特色,体现优势,突出重点,实施“名牌专业”战略。我院发展的总体目标定位在: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外语专业为优势专业,发展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具有多种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适应时代要求,高水平的综合性民办本科院校,并且在外语、经济、信息等学科中,选择一两个专业,作为名牌专业,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认真建设,是可以达到名牌专业的要求的,是符合学院实际的。
三、专业的宽窄必须科学合理。也可以说指的是专业的专与博、基础与专业,或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专业的宽窄一个指专业的知识面的问题,也就是专业的课程结构问题;另一个指高校专业结构、专业覆盖面,也就是专业的设置问题;再一个指专业的规范问题,专业设置与经济及社会发展如何协调的问题。专业宽窄怎样才算科学合理?建国初期,由于学习苏联,高校的专业越分越细,专业面越来越窄。改革开放后,把加强基础与拓宽专业口径作为专业调整的方向。如何拓宽专业口径?我院在规划中提出要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强能力,突特色”和“确保主干,扩大选修,文理渗透,重视个性”的原则,创新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计划。一要调整专业的课程结构,妥善处理好公共基础课或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另一个要处理好高校专业覆盖面的问题,专业、学科综合性越强,越有利于专业、学科的自身发展,越有利学生的培养,越有利于建立多科性、综合性大学,越有利于增强大学的社会适应性。 因此,要适当拓宽专业面,走大专业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路。
四、专业结构布局合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专业结构是指专业的类型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组合方式。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人才的结构和质量。要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自身的办学条件,加强对专业设置与管理的研究。专业设置,要正确处理本科专业与发展其它办学层次的关系,作为新建本科院校,首先要大力发展本科专业,本科专业的设置与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到创特色的过程,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由专科教育为主向以本科教育为主的转变。专业的设置要符合学院的定位与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要具有本专业的科学充分的人才需求论证;要具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 方案和相应的教学计划;要有相应的教师队伍作保证;具有该专业相适应的教材、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场所和其他教学设施基本条件。调整和停办社会需求少、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差、就业率低、缺乏竞争力的专业。
五、突出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是指专业办学条件、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教学改革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上达到领先水平,具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得到社会公认的专业。特色专业是指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要有品牌意识和特色意识,围绕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开展专业建设,打造具有竞争力、知名度和美誉度高、实力强、实用性好、教学质量优、具有显著特色的骨干专业,以其为龙头,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深化专业改革,加强专业建设,丰富专业内涵,凸显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水平,提高我院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
专业建设的内容
一、建设规划:认真研究《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名牌专业评估方案》,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分类、分层次推进措施。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外语类、经济类和信工类各选择一两个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将名牌专业建设分三个层次进行建设:即分院级名牌专业、院级名牌专业和院级示范专业。在此基础上,集中力量把学院的优势专业如英语专业力争建设成为省级名牌专业。名牌专业建设标准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数量充足水平高;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规范,专业改革力度大,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学术水平高,学生创新能力强,教学质量高;专业特色鲜明,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精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至少有一门或几门课程达到校级精品课程标准。
二、师资队伍建设:一流的专业就看有没有一流的师资,要引入一流的教师关键在于学院能否采取正确的政策,吸引优秀的教师加盟。要采取引进、招聘和培养相结合等多种办法,促使每个专业至少有一、两名骨干教师,名牌专业应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至5人。要建立导师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教师梯队,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
三、课程建设:专业是由课程来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比专业更重要。课程建设包括课程体系(或结构)的研究。和一门一门课程建设,特别是主干课程建设的研究。一要加强对公共基础课设置与教学质量的研究:公共基础课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修的课程;是为未来工作提供必修的课程;是为专业学习提供其必需的基础课程。特别是要学好外语、计算机课程和人文课程。公共课如何建构,乃至整个课程体系如何建构,取决于学院领导与教学管理部门的教育观念。二要加强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研究。专业基础课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具有直接的作用,其后劲如何,往往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质量相关。专业基础课的范围在哪里?专业基础课学习时间多长?这些问题的研 究启示我们,专业基础课的选择与组合显得十分重要。这既保障专业基础课的质量,又为学好后续专业课打下基础。三要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专业理论性质,这类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的发展,更接近前沿,更具有专业性质,难度会更大。通过专业必修课进一步拓展专业基础。通过专业选修课,体现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最近,高等教育界又提出要加强对限修课和任选课、核心课与主干课的研究。要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要把每门课程建设,特别是主干课程要按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每个专业都应有一门或几门精品课程支撑。精品课要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考试模式以及构建本课程监控教学质量体系等方面,形成我院的风格与特色。比如,要把英语专业建设成为名牌专业,就要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建立起精品课程。要落实精品课程主要负责的责任教授。
四、教学条件建设:一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高水平的理工类专业必须要有高水平的实验室,没有高水平的实验室就不可能保证教学质量。实验室建设是很花钱的,要把有限的投入花在刀刃上,确保实验室建设达到教学要求。 鼓励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实验教学还需要有一批热心于这项工作且有相当水平的教师担任。文科类专业,特别是外语类专业还要加强语音室的建设。二要加强教材建设。要选用国内目前的优秀教材,鼓励选用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和自编教材,实行双语教学特色教材,开发网络课件,建成由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要建设起自己的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三要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在学院图书馆或分院(含学科教研室)建设起专业资料室。四要制定特色鲜明的专业教学计划,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构建优化整合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健全和完善各种基本教学文件,奠定专业培养人才的基础,实现专业教学的规范化。并要加强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的软、硬件建设。
五、教研与科研建设: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从事教研与科研,建立课题研究立项,实施、验收和奖励制度。完善科研管理体制,组建学院、分院(系)、课题组三级科研管理机构,完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实行科研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凡在省部级获教学成果奖者和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者学院应给予重奖。
六、实践教学建设: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制定实习大纲,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和内容,建立起与专业和课程相适应的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建立起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制度,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的紧密结合,采用多种形式 组织学生参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发展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要探索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七、人才培养特色建设: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要充分发挥我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并具有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重点建设以外语专业为主的若干高水平的学科。只有特色鲜明的学校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
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专业建设特别是名牌专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学院的方方面面,为使我院名牌专业建设达到预期目的,必须要有得力措施:
一、学院开展院级名牌专业建设,必须由一把手牵头,在主管院长具体领导下,由院教务处负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学院的建设规划、管理条例和专业建设标准;负责专业建设的日常工作;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不断改善专业建设条件,研究与解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和协助各分院完成专业的建设和名牌专业的申报工作,具体组织院级名牌专业评估和验收,配合省教育厅完成省级名牌专业评估等。
二、各分院(系)全面负责本分院(系)的院级名牌专业建设。其主要职责是,成立专业建设小组,制定科学建设具体规划;加强专业建设力度,具体组织分院(系)的专业建设和工作,并把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相结合;要落实课题负责人责任制,具体负责分院(系)名牌专业的申报、检查、督促和评估验收工作等。
三、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应加强对专业建设的研究,指导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协助解决专业建设有关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对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进行可行性研究,负责对院级和申报省、部级名牌专业的审定与推荐工作。
四、突出重点,加快重点专业的建设。要建立重点专业与重点课程的管理制度。围绕重点专业,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增拨专业建设专项经费,使每一个重点专业都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实验实训条件。优先为重点专业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推进重点专业的教材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开拓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渠道,以提高专业的知名度。
五、认真做好专业的评估与申报。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周期较长(一般要四年)。因此,专业建设要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在建设中期要进行检查与初次评估,在建设后期要进行评估、验收与申报。要贯彻自我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集中评估与实测评估相结合的办法,在学院评估达标的基础上向省教育厅申报。 名牌专业的评估实行滚动式发展与淘汰制。通过专业建设、检查、评估与验收,实施名牌专业建设战略,借以提高学院的整体教学管理水平。(2005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