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翻译学院新时代发展的思考
2022年3月12日,是西安翻译学院创 始人丁祖诒先生仙逝十周年,也是学院办学 35年重要时刻,学院将举行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缅怀追思举办者创业的艰辛,总结赓续 学校成功的精神密码,探索开拓适应新时代 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高校主要任务是育人,立德树人是其根 本任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进入国民学 历教育体系二十年左右的西安翻译学院,与 百年名校相比,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 探索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应该立足于自己的发 展阶段,结合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 位,将学校的自身定位与时代要求相结合。
历史也是一面镜子,通过对办学三十多 年历程的回顾与总结,看清楚我们过去为什 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 成功,从而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与发展成功 经验和办学理念,推动学校在新时代高质量 发展。作为学校近五年发展的见证者,作为 学院党委书记,有责任有义务以自己的管见 参与研讨,助力学校发展。主要从如下三个 方面谈谈对学校的认识与思考。
一、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
一贯重视党的领导,党建工作成效显著。西安翻译学院是全国较早、陕西首家成立党 委的民办高校,时任省委常委栗战书同志亲 自到校为党委的成立揭牌。近十五年来,学 校党委组织健全,换届及时。近五年来,在 董事会大力支持下,学院全面落实中央关于 民办学校党建的各项要求,组织机构更加健 全完善,职责明确,党员、领导干部和各级 党组织功能与作用全面发挥。学校获省委组 织部和非公经济与社会组织工委授予的教育 和党建双强“五星级党组织”,“非公经济与 社会组织党建品牌单位”称号;党员教师王 媛在疫情期间深山寻网,坚持为学生线上上 课的事迹得到了组织与社会高度赞誉;在建 党百年之际,学校党委被评为陕西省委“七 一”表彰的两所陕西高校之一,荣获“陕西省 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 学校董事会和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 治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落实辅导员各 项政策,使学生辅导员工作有平台,待遇有 保障,发展有空间。历届大学生的政治思想
滚动调查表明,我校大学生积极向上,“四 个自信”不断增强;全面落实思想政治理论 课相关政策,足额配备思政教师,率先落实 工作补贴。充分发挥育人主阵地作用,思政 课和课程思政效果明显,先后有多名教师获 “陕西省思政课大练兵教学能手”称号,马克 思主义学院被评为全省“师德师风建设示范 单位”;全面落实共青团工作各项要求,调 整健全共青团机构,提高共青团干部待遇, 积极引领青年学生为民族复兴大业奉献,全 省重大活动中西译自愿者服务多次受到领导 好评。学校团委获共青团中央“五四红旗团 委”称号。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多年来,校董事会、校行政和党委协调一 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培养什么 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大是大非 问题上认识高度统一,坚定地认为,无论民 办公办,都是党办,必须坚持“五育”并举, 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近五年学 校投入“国政馆”等思想政治工作基地、平台 建设资金5000余万元,各类基地平台很好地 发挥了思想和价值引领作用;认真履行民办 社会责任。近年来累计投入 7000余万元建 设、改造、升级污水处理厂,服务、方便驻 地群众;近五年来,董事会每年划拨数十万 专项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 落实驻村工作队待遇,扶贫工作扩大了学校 影响,学校“双百工程”和“两联一包”扶贫工 作受到省委表彰。
二、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从1987年建立培训机构开始,历经12年多的努力,学校进入国民学历教育体系, 相继获得了专科、本科办学资格,完成了培 养人才类型质的转变,其后十余年的持续努 力,使学校走在全国民办高校第一方阵,成 为全国民办高校“领头羊”。这一时期,以创 始人丁祖诒为核心的第一代举办者形成了一 些原创性的办学理念,探索进行了许多变革 性的办学实践。
筚路蓝缕,推动莫民办高等教育起步发展 。 适应高等教育精英化的时代背景,面对高等 教育的机会需求形势,丁祖诒先生率先提出 了“第二希望工程”的教育培训理念;面对学 生生源参差不齐,提出了“三个半瓶子醋”的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爱生如子”, 围绕“三个让”达成培养目标;面对民办学校 如何健康发展,旗帜鲜明地提出并自觉践行 “不做学商,坚持公益性办学”原则。在民办 高等教育发展前期,上述原创性思想充分反 映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中国共 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无私奉献的初心使 命,这些思想至今仍在熠熠发光。也正是对 公益性办学的坚守,使西译得以行稳致远。 面对民办高等教育初创时的社会环境, 丁祖诒先生强调要有自己独立的校园,要争 取与公办学校同样的税收等政策支持,民办 学校教师要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社会地 位,不重文凭重能力的“敢死队”实践。如此 等等,一系列的变革性实践,对于民办高等 教育初创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 用,被同行誉为民办高等教育的拓荒者。
变革图强,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 。 近十 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转 型,学生选择多样化,社会需要更高质量的 高等教育,2012年以来,在新的举办者丁晶 董事长的领导下,学校开始了适应高等教育 转型发展的新征程。学校办学环境和办学条 件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 校健康良性发展。 学校继续坚持公益办学。面对营利性和 非营利性办学的选择,面对许多学校出让、 上市等诱惑,学校新的举办者丁晶董事长坚 定地继承老院长的遗志,不为利益所动,不 为外界所惑,以个人资产担保,多次为学校 从银行贷款,多方筹集办学资金,不断加大 对教育教学的投入,持续提高教职工收入, 保证了学校平稳运行。 学校继续坚持以生为本。为改善学生的 生活条件,学校投入数千万元为所有学生宿舍加装空调。在新冠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在 全国率先为学生减免住宿费学费2000余万。 近四年每年投入约一亿多元改善学校办学条 件,体验式外语教学基地建成、200余间智 慧教室和校园服务设施的提升,使老院长提 出的“三个让”顺利地过渡到“四个在西译”。 学校坚持以文化人。十余年来,学校不 仅注重物质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更是在精 神文化、制度文化方面全面加强。学院启动 了新一轮省级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为了强化 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让学生进一步 了解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和改 革开放史,学院投资300万元建设占地550平方米永久性国政馆和数字党史馆,探究回 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学校两次修订完善 学校章程,使学校的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董 事会、校党委、校行政和监事会各负其责, 协调高效。
锲而不舍,学校教育事业成绩斐然。 近 十年来,虽然经济社会环境和高等教育需求 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学校始终保持在全国民 办高校第一方阵,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和 标志性成果。 2013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 水平评估,标志着国家对初创本科院校教学 水平和办学规范性的认可。近五年,学校获 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翻译、英语和国 际贸易三个专业获教育部“双万”工程一流专 业,14门课程获陕西省一流课程;学校获教 育部“创新创业先进典型经验高校”“全国五 四红旗团委”“陕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 省平安校园”“教育系统文明校园”等称号。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守正创新谋发展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民办高等教育也要积极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 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应该符合国家经济社会 转型发展的需要,其次应该满足学生好就 业、就好业的要求,再之,更不能脱离学校 的条件与资源约束。高质量发展的高等学校,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毫不动摇地坚持立 德树人,立足于办好自己的事,为国家培养 更多担当新时代使命的青年。
把握新时代政治要求,坚持公益性办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的效果是检验 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根本标准。培养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 样是民办学校的根本任务。过去三十多年, 正是因为适应了人民享受高等教育机会不足 的社会需求,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 时代要求,才使学校从滚动发展中积累了资 金,提高了层次,扩大了规模,实现了发 展,走在了民办学校前列。学校之所以发 展,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在办学育人的方 向上没有走偏,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没有动 摇,始终坚持依法办学治校,学校的各项工 作才得到了党和国家及社会的认可。
未来一段时间,学校面临营利性与非营 利性选择,虽然目前政策不甚清晰,但无疑 选择非营利性办学会得到国家更大的支持, 这既是两代举办者的心声与历史经验,也是 面对出生率下降生源可能不足的现实选择, 似更应该成为学校健康发展的共识。
立足应用型本科定位,挖掘复合型人才内涵。适应新代的要求,核心要办好自己事。 民办学校的历史与现实条件不大允许我们超 越自身的层次定位,只能立足自身层次争创 一流。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丁老院长在建校之 初就倡导的办学理念,“外语 +专业 +现代 化技能”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时代应该 进一步挖掘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例如,新时代不同外语复合什么专业?或者不同专业应 该配置什么样外语能力?现代化技能有何新 体现形式?是否只能从现有的教师能力水平出发培养?也许这些问题,应该成为学校不 断关注和持续改进的重要工作,似应该从适 应“两个大局”的要求中,从地方经济社会发 展的需求中不断明晰。
不断明确服务面向,优化凝练办学特色。2022年是学校办学35年,从开展学历教育 而言,学校仍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校。我们 都知年轻人可塑性强,也知船小好调头的道 理。以文为主、外语为特色的办学定位不能 动摇,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更是国家对学校 办学特色的认可,应该继续强化、发展创 新。目前,学校毕业生就业以面向服务业为 主,在制造业的比重较低,在第一产业的更 少。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国家大力发 展制造业等的转型发展,学校的专业结构是 否要适当调整?外语特色和一流专业在制造 业和乡村振兴中如何找到新的定位和服务面 向?农民仅靠土地的农业产出是难以实现共 同富裕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中,有无外语沟通的需求和贸易的 需要?开征房产税后大量的资产评估是否会 催生新的专业?也许新时代的五大发展理念 会对学校的服务面向和特色凝练提供一些新的思路,需要我们共同探索研究。
(李虎成,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党 委副书记;现任西安翻译学院党委书记,政 府督导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