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董事长致辞
研究中心简介
中心领导
研究指南与项目
指导委员会
研究队伍
媒体集萃
新闻动态
西译新闻
研究中心动态
西译教育参考
校外资讯
审核评估
学术动态
智库观点
教育资讯
资料下载
研究之外
丁祖诒专栏
媒体丁祖诒
访谈丁祖诒
追忆丁祖诒
解读丁祖诒
董事长专题
校内活动
校外活动
媒体报道
西译之星
校友之星
学子之星
教师之星
教育世家
西译视频
政策研究
政策解读
政策查询
校史档案
史志编研
史料征集
数字档案
西译文库
纪念专题
加盟报名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研究之外
>>
查看详情
全心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生态
2025-03-17 10:25:05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从“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到“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不同表述,彰显了国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的力度之大、决心之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的规模得到快速增长。诸多科研领域的高“青年含量”、低平均年龄,印证了青年科技人才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尤其是在芯片、算法、脑机接口等人工智能“硬核”领域的突围,更凸显青年科技人才的战略价值。这些活跃在科技创新的第一线、最前沿的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打破“卡脖子”封锁的关键变量。
科技创新无捷径可走。科技创新投入大、周期长、不确定性强,伟大创新背后隐藏着无数失败。过高的试错成本会让青年科技人员放不下包袱,让创新止步于萌芽。越是基础性研究、原创性突破越需要青年科技人才心无旁骛地投入。全心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生态,保护青年科技人才的激情和活力,打好松绑减负“组合拳”,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应有之义。
首先,要健全激励担当机制。一流的创新生态植根于鼓励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要注重人尽其才,以开放包容、乐见其成的心态,给予青年科技人员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构建青年友好型发展生态。以政策突破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旋转门”机制、“场景开放”战略,探索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基础研究特区”新模式,创造条件激发创新潜力,营造良性竞争环境。激励青年勇当先锋,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面对硬核挑战,有舍我其谁的执着和魄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产出战略性、关键性科技成果,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人才汇聚的“虹吸效应”、研究成果的倍增效应。
其次,要建立试错容错机制。建立创新试错容错机制是创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合理范围内的失败,不仅能催生更具前瞻性和敏锐度的科技人才,也是产业生态的迭代进化。“包容十年不鸣”的战略定力是孕育创新的科技牧场和产业沃土。“算大账”“算总账”,不去过多地追求保值增值,落实“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导向。不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建立“规则全、流程顺、底线牢”的尽职免责管理办法,构建健康的舆论环境,共同构成了青年科技人才甘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的底气。支持他们坚守一条要不断下硬功夫、笨功夫,不走捷径、不取巧,愿意啃硬骨头的科技创新之路。同时,也要处理好试错容错的边界,防止将试错容错作为不作为、假作为的挡箭牌。
同时,更要“看见”青年需要。青年科技人才有其社会角色所对应的压力,要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通过健全完善青年科技人才普惠支持举措、服务保障体系和福利待遇体系,切实回应青年的急难愁盼,解除其后顾之忧,让青年科技人才有存在感、归属感。
好的生态环境是创新的土壤。人才竞争,拼到底是人才生态的竞争。这场关于青年科技人才的战略定位,既是人才政策的延续,还是关乎创新文化、评价体系与治理逻辑的生态革命。优化创新环境,让青年科技人才放下包袱,才能让他们轻装上阵,挑起中国科技事业进步的大梁。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院副教授)
标签:
科技,创新,青年
丁祖诒教育研究中心
陕ICP备2022003684号-1
电话:86-29-85893146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街办太乙正街182号
技术支持:
丁祖诒教育研究中心
网站首页
新闻
搜索
购物车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