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洛维说,作为一名人类情绪的研究者,他知道即使是最负面的感受对我们而言也不可或缺,“然而,有时我们的朋友、家人,还有政客、广告主、各路专家会出于各自目的而操控我们的情感。”
在西方国家,培养批判性思维往往以学会区分Facts and Opinions为第一课。从幼儿园开始,老师们就会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教小朋友们分辨何为事实陈述,何为观点陈述。这是对世界形成清晰、客观认识的基础。
而据南方周末不久前的报道,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有一家名为“学生每日新闻”(Student News Daily)的非营利性网络媒体,经常选择各家媒体的重大报道给学生,并附上需要批判性思考的问题,帮助他们提高思辨能力。其中一个栏目(Wednesday’s Example of Media Bias),就是提供“媒体偏向报道”的例子让学生去思考。这是因为,即使各方媒体报道的是同一事件,且都在陈述事实,却可能出现“故意忽略的偏向”、“消息来源的偏向”、“事件选择的偏向”、“报道安排的偏向”、标签化的偏向”、以及“内容阐释的偏向”几种常见的媒体立场偏向的表现形式。报道偏向是受情绪干扰的体现(背后可能夹杂各种目的),导致即使是事实报道也无法完全做到“真实”、“客观”、“公正”和“中立”。一些美国高中以此作为一门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清醒、独立、批判性地接受新闻报道的习惯。
中国留学生在美被枪杀,是宝马车惹的祸——是谁给他们贴上了宝马的标签?报道中有确切证据表明身亡的留学生是富二代吗? 西方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说法经过测试吗?还是只是大家以为? 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袭人事件中,自行下车的赵女士是因为与丈夫发生口角——这一点经过当事人证实了吗?是不明来源的爆料还是看视频的人自行揣测?
当哈佛凌晨四点半的故事传来,如果我们可以少一点人云亦云,多一点有疑之心,少一点不加辨别,多一点小心求证,轻易就能发现其中的不实之处。 当我们在网上读到“唯美”的文字进而倾慕推崇杨绛先生的时候,如果可以抽些时间,找一个版本的《杨绛文集》,坐下来好好读上一读,也许就能发现流传的《一百岁感言》,无论从行文风格还是语言习惯上,都与杨绛先生有诸多差异。
只是,准确终究是门技术活,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都存在局限,如何做到有理有据?
没有积累,就没有批判性思维。无论出没出国,多读一些书,多走一些路,多历一些事,亲身去体验一切,永远是认识世界、形成独立判断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