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惠,西安翻译学院党委副书记, 工会主席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十年,弹指一 挥间。
提笔老院长音容再现眼前,回忆过往, 忆念恩师丁祖诒先生。
回眸来时路,这一条路,您是引航灯 塔;这一条路,您照亮了千千万万西译学子 的人生路。
先生是民办教育的拓荒者、当代杰出的 教育家,亦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 者。由先生创办的西安翻译学院,是陕西省 乃至全国创办最早的民办高校之一,为国家 培养了大批复合实用性人才。先生执著奋斗 的一生,为中国的民办教育事业做出不朽的 贡献。
先生在中国民办教育荒凉土地上拓荒, 在用布鲁诺的火来点燃落榜生心中的希望。 先生的事业是熔炉,精神是丰碑,激励着千 万高考生选择西安翻译学院的信念;激励着 莘莘学子勇攀大学“象牙塔”的铮铮步履;激 励着西译人热血甘洒母校的决心;激励着无 数跟随者毅然坚定地沿着先生开拓的道路铿 锵有力向着未来前行。
继往开来
先生创建西译万人规模的品牌院校,爱 生如子,相继提出给高考落榜生“添把柴, 让他们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同样可以成为有 用人才”的“第二希望工程”,以及“让无助者 有助,让有志者成才,让奋进者辉煌”“读 书、做人、文明、亲情、变革、奋进”等教 育理念的高屋建瓴,“学在西译”的有口皆 碑,雷打不动的“万人晨读”奏响了“终南山下的天籁之音”……让人砰然心动,令人肃 然起敬。
先生73年的人生历程,50年的教育生 涯,27年民办高教的奋战征程,给西译人留 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高尚教育”是先生毕生的教育理念,也 是董事长丁晶女士坚定不移的办学信念。 2012年3月,丁晶接任学校董事长后首次公 开面向媒体时说:“西译办学的成功经验归根 结底源自于我父亲丁祖诒先生提出并毕生践 行的‘高尚教育’理念。要实现这一宏伟理念 最重要的是要以德树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 身体力行推动‘高尚教育’的落地生根。作为 办学者,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高扬这一主旋 律并矢志不渝去传承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切,正是因 为有像先生一样的人,社会才能涌现出更多 的仁人志士,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无时无刻 不影响着西安翻译学院的每一位师生。
先生 作为中国民学先驱,怀揣一颗对教育事业怀 揣炽热之心,为学生着想,让在外游子体会 到亲人般的温暖,先生用尽一生甘愿奉献教 育事业,毫无怨言。 先生是我的恩师,亦是人生路上的导 师。一部中国民学的辉煌发展史,让我们反 复研读,更有无尽的怀念。
言谈身教
落笔间,脑海中涌现的是先生在教育实 践中的点点滴滴,他妙语连珠的表达,呈现 出一位杰出教育家的眼界、胸怀,也串联起 疼惜学生、关爱教职员工的细腻与温和。
“爱和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让无 助者有助,让有志者成才,让奋进者辉煌”。 先生说过:“自古以来,东方的民学源远流 长,中国拥有世界上1/4的人口,教育家孔 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创立中国的私立教 育和教育理念。从孔子那个年代起,教育就 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神圣的使命。我们西安翻 译学院正是秉承了祖国这一优良传统,始终 高扬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爱和教育”。
先生言出必行,在多次讲话中,提到 “爱和教育”,提到“认认真真学习、堂堂正 正做人”是西译人立于天地的不败之本,亦 是西译人傲立潮头的精神源泉。
先生在工作中严谨、事必躬亲的故事至 今被传颂。记得1992年,学院承接了陕西省 人事局外语考试培训,需要在三天内完成两 千套讲义的排版、印制、装订等工作。先生 带领学院老师通宵达旦,亲力亲为,从文书 的起草到装订的排序,从字号、字体的选择 到排版的雕琢,每一个环节反复尝试,不断 切磋,终于利用两天半时间完成两千套讲义 的制作。当大家都欢声雀跃时,先生拿起一 本讲义,发现其中一处小问题,当时大家还 想,这样也不影响培训,是否就可以呢?先 生却非常严肃地说:“全部返工,重新装 订”。
一本小小讲义的制作,凝聚了先生对工 作一丝不苟的用心与投入。曾一起共事的我 们,至今犹记先生在工作中严肃、严格、严 谨的作风。在后来多年的工作中,依然秉承 这份追求“完美”主义的工作作风。
先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同学们, 我爱你们!”
至今,西译学子沐浴在这份“爱”的海洋 中。依然记得学院餐厅启动“小小免费汤、 浓浓西译情”,先生经常检查免费汤的质量, 要求食堂免费蛋汤要有品质地提供给每位师 生。
曾有人问:“我们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翻译学院有这样大的凝聚力?”,先生 回答言简意赅:“因为我从开始就是无私 的”。
始于无私,行于无私,无私是最无上教 育者的品质。先生将自己所有生命奉献给西 译,将所有时间投入学生、教职员工的陪伴 和关怀。
“和学生生活在一起,继续从事教育事 业,这就是我的晚年。我又不贪图享受,吃 啥都随便,房子也很简陋,我没有什么觉得 不幸福的,只要有学生,那就是一种幸福”。 先生如是说。
每一个普通的清晨,万物生灵晨起微微 的呼吸声,校园内芳香四溢,清新的风儿扑 鼻而来,与草木、大地扮成一种至纯至净的 气息,让人们的心儿开始温暖起来,此刻, 西译风景这边独好。
每天晨读,先生必行校园太乙河畔,微 笑着巡视着万名学生,像父亲陪伴着自己的 孩子,看看他们穿得够不够厚,了解他们睡 得好不好。鼓励孩子们用心晨读,鼓励孩子 们因为坚持才能看到希望。此刻的秦岭脚 下,太乙河畔,万人朗朗读书声,与美丽的 山峦相映成彰。
傍晚时分放学后,大家三两成群或散步 或聊天,先生蹲在小院里,和住校老师们切 磋棋艺。这就是先生,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一位思想卓越者,既有高屋建瓴引领民学的 魄力,在生活中又如邻家长辈,关心陪伴教 职员工。
“四两血也沸腾”的故事至今感染着一代 又一代的西译人。先生说过,常人如有一斤 血,自己只有四两,可这四两血也沸腾。也 是为千万学子而沸腾,为民办教育事业而沸 腾。一句句“同学们好”响彻终南。先生浑厚 地嗓音响彻太乙河畔:“三秋相隔,我越来 越想念你们,你们似乎已融入我身体的一部 分,我爱你们,我要永远呵护你们”! 中国矛盾文学奖专业评委、中国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星先生评价说:丁祖诒先生是 一个表面严肃,内心却如岩浆般翻腾滚动的 充满激情的人,一个让自己的思想之轴永不 停顿的人……丁祖诒先生是中国民间教育的 开拓者、探索者、奋斗者,也是一个敢于向 一切陈规陋习开战的战士。
陋习,不仅仅在教育行业领域,在几十 年前的陕西西安,很多人还不知道环境保护 对于城市健康发展、对于人类永续生存的重 要性,很多人依然过着资源浪费、不知节制 的生活时,先生就率先提出“食堂不允许用 塑料袋”,先生的远知卓见在校园内一直坚 持并推动,万名师生拿着饭盒打餐成为一道 美丽风景线,西译人为城市环保作出的减少 塑料袋的贡献,至今被肯定被传颂。
先生很早提出环保理念,1993年学校拥 有自有校舍搬入终南山下太乙宫校区,在食 堂就不允许实用塑料袋,直到最近几年,从 中央到地方,逐步推行“减塑”政策,商超已 不再提供免费塑料袋,2019年 9月1日, 《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而先生提出的环保行动比这一规定提早 26 年。
近年来年灾难频发,看似自然界的暴 雨、风灾,根本上是人类生活习惯与大自然 的承载无法匹配。先生二十多年前就能看到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如何共处更加和谐,他不 断提倡不用塑料袋,提倡环保,并身体力 行。在校园,我曾多次见到先生在食堂的楼 梯间或主干道上,弯腰捡拾地上的纸片、塑 料袋等的身影。
先生的认知,先生的行动,先生的坚 持,不就是西译人的精神吗?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生用行动感 动着身边每一个人,用教育家的睿智谱写着 可歌可泣的教育篇章。
生命真正的体悟不需要刻意的寻找,正 如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不需要故事来描述一样。
我清晰地记得,教职工有困难时,首先 想到找先生倾诉,而先生每次都是慷慨解囊 热情相助。而先生在身体最需要休息时,却 偷偷跑到学校看望学生。
春寒料峭,亘空阴霾,归鸿渺渺,山树 苍苍。每每去看您时,我们都会用心默读墓 碑上镌刻的“我只不过是一块为民学破土发 芽而生就的铺路石”。这,就是先生对自己 一生的评价。
站在终南岁月的渡口,一个潜藏心底的 美好期盼,一种执著热爱的操守,一片纯净 洗练的阳光将我们情真意切的感动着,击碎 在人到中年的港湾里,让这短笛声悠扬地飘 扬在一轮终南明月的绚烂夜空里。
关山千万重,任重而道远。西安翻译学 院从如潮的赞叹和显赫的业绩中看见的未来 更加灿烂更加辉煌。西安翻译学院正在华夏 大地上挥洒生命和才情,与一代又一代的莘 莘学子在一起,在中国民办教育史上,抒写 着一卷卷神奇的诗篇。
心怀感恩
先生是一位思考与行动完美结合的教育 家,带动后行者前进的导师。
“伟大的中华民族民学,既有过辉煌于 世界的历史,就一定会有灿烂于世界的明 天。为了中国的民办教育,我从来都是准备 做布鲁诺式的人物的,我以我血荐轩辕”。
先生虽已离开我们十年了,但先生的音 容笑貌至今还常浮现于我们的眼前,先生的 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先生的宏伟志愿也必 将在我们这一代手中薪火相传。
愿人世间的美好如初,愿先生的办学初 衷丝毫不偏地在一代一代西译人的传承中, 继续中华民族民学的辉煌!